報業印刷設備貪大求洋其實完全沒有必要
2008-11-03 00:00 來源:青年記者 責編:覃麗妮
當前的國內報業,在設備的投入方面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幾天不見,印刷廠的同志又到國外買設備去了。很像一些年輕人的手機,三天不見,手機又換了,究竟真是工作需要,還是被賣機器的人忽悠的?報人對該用多大的碗吃飯究竟有沒有自己的判斷?
報業的生產設備可以說基本上有三個方面,一是采編方面的設備,主要是電腦軟硬件、照相機、錄音設備等;二是印刷設備;第三,就是經營方面的設備,主要是發行用的車輛等設備。總體來看,印刷設備是整個報業生產流程中最主要的設備,這些大型的設備不僅分量重體積大,而且價格高,動輒上億元,且多數要從國外進口,來回的差旅和運輸、安裝調試耗費的人力財力和時間都是巨大的,但這巨大的投入是否換來了與其相稱的產出?這個賬真的不好算。
我們先從最終的終端——報攤上來看一下,可以說,印刷設備不斷地更新換代,但所印出來的報紙卻沒有跟上步伐同步更新換代。一家報社換了新的印刷設備了,但讀者可能感覺不到他們所買的報紙有什么變化,好像并沒有更精美多少,也不見印刷快了多少,上攤時間還是時常晚點。如果在印刷的質量和時效上不能有明顯的提高和變化,那么,新設備與舊設備的區別又在哪里?難道是為了更新而更新?這就需要報人深思了,為什么設備更新了,但最新的設備卻沒有產出最好的產品?是什么原因所致?可以肯定地是,這些最新的設備沒得到最好地利用,因為再好的設備也要由人來操控,如果操作人員的素質和技術沒有相應地提高,還是用操作舊設備的方法來操作新設備,那就好比讓開拖拉機的人來開汽車一樣,精致的機器仍然難免要出一些次品。有的人不斷地換新手機,新手機的功能就是多,但有些功能是不是自己需要的?是不是自己能夠操作得了?
眼下,幾乎國內所有的報業集團都建有自己的印刷中心或印務基地,投資多達數十億元,并且越大的報業集團,其印刷中心的規模也就越大,如廣州日報投資15億元建了印務中心,但仍不滿足于原來的印刷優勢,又投資數億元,引進歐洲最新的印刷機,繼續提高印刷設備在同行業中的領先水平?磥,各大報社都是把印刷設備當成一種戰略制勝武器來用了,就像各大強國紛紛建設自己的核武庫一樣,可以永遠不用,但卻不能少,保證需要時自己能有。這樣,就必然出現嚴重的設備閑置和浪費,有的報社的印刷廠印完自己的報紙和幾份外報之后,機器就要閑大半天,機器吃不飽,效益就難以提高,與社會上的印刷企業相比,一些報社辦的印刷企業效益差很多。但很多報人認為理應如此,很少有人反思一下,在傳媒業發展呈現網絡化、電子化、環;内厔菹拢绱顺绨菰O備擴張印刷能力有無必要?未來的世界有沒有足夠的紙讓我們來。课覀儗垙埖木蘖客掏履芰εc時代發展的趨勢一致嗎?
在辦公環境方面,報業也患上了設備崇拜癥,這突出表現在爭相蓋大樓上。國內報業在經過上世紀90年代初的蓋大樓熱潮之后,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蓋樓熱,有閑錢的要蓋,沒閑錢的貸款也要蓋。十年一個輪回,頻率有些快。這與國外的一些知名傳媒機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毫不夸張地說,國內報業在硬件設施上大大超過了國外的同行,但做出的產品卻遠不如人,為何?傳媒本來是重文化重精神的產業,現在卻形成了重物質輕精神的局面,可嘆。
國內報業中還有一種現象也讓人費解。一方面,是印刷設備領全球風氣之先,辦公大樓“超英趕美”;另一方面,卻是一線采編人員的裝備很差。比如,國外多數報社會給記者配備的一些裝備,國內很多報社就沒有,有的報社記者外出采訪甚至連筆記本電腦也沒有,很多情況下,記者只好自己解決,自己買電腦、照相機、錄音器材。一些特殊的高危高險環境中要用的采訪裝備更是沒納入考慮范圍,記者去特殊環境采訪時只好憑自己的運氣和應變能力,能抓回啥算啥。就這就好比打仗,大后方、后勤、總部裝備精良,而一線部隊、戰士裝備很差,結局可想而知。
設備崇拜,是當前國人的通病,在其他行業也是如此,什么設備都要用最先進的,但由于人的素質沒能同步達到最先進,就出現了小腳穿大鞋的情況,不合拍,還是走不快。所以,設備引進也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定,不切實際地“超英趕美”只能自我陶醉,讓人看了不得其解。
報業的生產設備可以說基本上有三個方面,一是采編方面的設備,主要是電腦軟硬件、照相機、錄音設備等;二是印刷設備;第三,就是經營方面的設備,主要是發行用的車輛等設備。總體來看,印刷設備是整個報業生產流程中最主要的設備,這些大型的設備不僅分量重體積大,而且價格高,動輒上億元,且多數要從國外進口,來回的差旅和運輸、安裝調試耗費的人力財力和時間都是巨大的,但這巨大的投入是否換來了與其相稱的產出?這個賬真的不好算。
我們先從最終的終端——報攤上來看一下,可以說,印刷設備不斷地更新換代,但所印出來的報紙卻沒有跟上步伐同步更新換代。一家報社換了新的印刷設備了,但讀者可能感覺不到他們所買的報紙有什么變化,好像并沒有更精美多少,也不見印刷快了多少,上攤時間還是時常晚點。如果在印刷的質量和時效上不能有明顯的提高和變化,那么,新設備與舊設備的區別又在哪里?難道是為了更新而更新?這就需要報人深思了,為什么設備更新了,但最新的設備卻沒有產出最好的產品?是什么原因所致?可以肯定地是,這些最新的設備沒得到最好地利用,因為再好的設備也要由人來操控,如果操作人員的素質和技術沒有相應地提高,還是用操作舊設備的方法來操作新設備,那就好比讓開拖拉機的人來開汽車一樣,精致的機器仍然難免要出一些次品。有的人不斷地換新手機,新手機的功能就是多,但有些功能是不是自己需要的?是不是自己能夠操作得了?
眼下,幾乎國內所有的報業集團都建有自己的印刷中心或印務基地,投資多達數十億元,并且越大的報業集團,其印刷中心的規模也就越大,如廣州日報投資15億元建了印務中心,但仍不滿足于原來的印刷優勢,又投資數億元,引進歐洲最新的印刷機,繼續提高印刷設備在同行業中的領先水平?磥,各大報社都是把印刷設備當成一種戰略制勝武器來用了,就像各大強國紛紛建設自己的核武庫一樣,可以永遠不用,但卻不能少,保證需要時自己能有。這樣,就必然出現嚴重的設備閑置和浪費,有的報社的印刷廠印完自己的報紙和幾份外報之后,機器就要閑大半天,機器吃不飽,效益就難以提高,與社會上的印刷企業相比,一些報社辦的印刷企業效益差很多。但很多報人認為理應如此,很少有人反思一下,在傳媒業發展呈現網絡化、電子化、環;内厔菹拢绱顺绨菰O備擴張印刷能力有無必要?未來的世界有沒有足夠的紙讓我們來。课覀儗垙埖木蘖客掏履芰εc時代發展的趨勢一致嗎?
在辦公環境方面,報業也患上了設備崇拜癥,這突出表現在爭相蓋大樓上。國內報業在經過上世紀90年代初的蓋大樓熱潮之后,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蓋樓熱,有閑錢的要蓋,沒閑錢的貸款也要蓋。十年一個輪回,頻率有些快。這與國外的一些知名傳媒機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毫不夸張地說,國內報業在硬件設施上大大超過了國外的同行,但做出的產品卻遠不如人,為何?傳媒本來是重文化重精神的產業,現在卻形成了重物質輕精神的局面,可嘆。
國內報業中還有一種現象也讓人費解。一方面,是印刷設備領全球風氣之先,辦公大樓“超英趕美”;另一方面,卻是一線采編人員的裝備很差。比如,國外多數報社會給記者配備的一些裝備,國內很多報社就沒有,有的報社記者外出采訪甚至連筆記本電腦也沒有,很多情況下,記者只好自己解決,自己買電腦、照相機、錄音器材。一些特殊的高危高險環境中要用的采訪裝備更是沒納入考慮范圍,記者去特殊環境采訪時只好憑自己的運氣和應變能力,能抓回啥算啥。就這就好比打仗,大后方、后勤、總部裝備精良,而一線部隊、戰士裝備很差,結局可想而知。
設備崇拜,是當前國人的通病,在其他行業也是如此,什么設備都要用最先進的,但由于人的素質沒能同步達到最先進,就出現了小腳穿大鞋的情況,不合拍,還是走不快。所以,設備引進也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定,不切實際地“超英趕美”只能自我陶醉,讓人看了不得其解。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