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老店靠數碼出版獲新生
2009-02-11 13:57 來源:臺灣《商業周刊》 責編:任蓓
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這些顯赫的名字,只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作者名單”的一小部分。傳統是資產,也是負擔,這家老出版社浴火創新的秘訣是什么?
如何重整劍橋大學出版社這個擁有400多年歷史的老店?首席執行官潘仕勛說,存活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學會“當個好生意人”。
吸納“最聰明的腦袋”
先問一個問題:在你記憶中,現存哪一家公司的歷史超過400年?
這個問題的答案,相信很多人搜腸刮肚也不一定想得出來。
如果你是這家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你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回答這個問題,恐怕也很難。
不過,對劍橋大學出版社首席執行官潘仕勛來說,這兩個問題,答案都很明顯。
最近,潘仕勛的亞洲巡回之旅到達臺北,接受了臺灣《商業周刊》的獨家專訪。在飯店的會議室里,潘仕勛隨手拿起一張紙,寫下劍橋大學出版社的歷史:“1209年,劍橋大學創立;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說,‘把知識傳播到全世界去’,贊助成立了劍橋大學出版社。”
只聽“劍橋大學出版社”這個名字,許多人可能不會感受到它的特別。事實上,它出版的英王欽定本圣經,在全球銷售累計達數十億本;它擁有令人驚嘆的“作者名單”:達爾文、牛頓、愛因斯坦、發現人體血液循環的英國醫生威廉·哈維……
臺灣中小企業的平均存活年限是13年,而劍橋大學出版社在劍橋大學的光環之下,屹立400多年而不倒,吸納“最聰明的腦袋”為其所用。迄今,這家出版社在全球116個國家和地區擁有25000名作者,劍橋大學81位諾貝爾獎得主更是其堅強后盾。
六年改革 扭虧為盈
不過,即便如此,這個400多年的老店依然面臨著相當嚴峻的新挑戰。這也是潘仕勛成為劍橋大學出版社歷史上第一位擁有金融管理從業經歷的CEO的原因。
劍橋大學出版社因為安于現狀,在2003年之前出現了1100萬英鎊的虧損,400多年的榮光,面臨著生存考驗。
潘仕勛執掌劍橋大學出版社后,進行了組織改革,花了6年時間,終于讓出版社扭虧為盈,并積極進軍在線數碼學術與教育市場。英國《金融時報》稱其是“數碼出版的先驅之一”。
如何重整這個400多年的老店?潘仕勛指出,存活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學會“當個好生意人”。
歷史上,劍橋大學出版社至少遭遇過3次破產危機。例如,1911年承接《不列顛百科全書》第11版重新編寫和印刷的業務?偭29大冊的這部百科全書,幾乎相當于英國當時全部印刷產能,所有印刷商都在等出版社付錢給他們。出版社卻必須等每一頁都印好、書裝訂好,才能將錢裝進口袋。這讓它幾近破產。
“那真是夢魘。”潘仕勛說。
改革一:“不虧錢”是底線
作為世界頂級學府劍橋大學的附屬單位,常有富人向出版社捐贈,出版社向來不必太擔心財務問題。因此,過去,銷售與利潤從來不是出版社的最優先考量。1963年,它出版的《新石器時代南印度的畜牧人》一書,讀者群全球只有10個人。
如此長期不重視利潤,即使“富爸爸”也受不了。上世紀70年代,出版社再度出現經營不善的危機。“劍橋大學說,‘不,這次你要自己想辦法’。”潘仕勛說。
結果,當時出版社只做了一件事就扭虧為盈——把所有出版物漲價一倍。原來,劍橋大學出版社的出版物,已經有50年沒有調整過售價了。
“在這些循環之間,你可以看到,也許我們太專注于成為好的出版商,而忘了要做一個好的生意人。”潘仕勛表示。
因此,當6年前劍橋大學出版社再度出現財務危機時,潘仕勛的第一步改革,就是為新出版物設下簡單的底線:“不虧錢。”他說,像《新石器時代南印度的畜牧人》這種全世界只有10個人看得懂,但具有學術價值的書,如果只有劍橋能出,當然可以出版,“但價格可能高得多”。
“賺錢,其實關系到人們如何解讀你。”潘仕勛表示,一旦沒有利潤,組織效率就會下滑,讀者便不再信任你的品牌,銀行也不想和你來往。
這番話,對于一個一般的企業或許沒什么了不起,但在重視學術價值的教育殿堂,談錢是俗氣的。這一步改革引起了出版社內部的激烈爭論。“必須讓一些人離開”,潘仕勛輕描淡寫地說。
如何重整劍橋大學出版社這個擁有400多年歷史的老店?首席執行官潘仕勛說,存活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學會“當個好生意人”。
吸納“最聰明的腦袋”
先問一個問題:在你記憶中,現存哪一家公司的歷史超過400年?
這個問題的答案,相信很多人搜腸刮肚也不一定想得出來。
如果你是這家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你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回答這個問題,恐怕也很難。
不過,對劍橋大學出版社首席執行官潘仕勛來說,這兩個問題,答案都很明顯。
最近,潘仕勛的亞洲巡回之旅到達臺北,接受了臺灣《商業周刊》的獨家專訪。在飯店的會議室里,潘仕勛隨手拿起一張紙,寫下劍橋大學出版社的歷史:“1209年,劍橋大學創立;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說,‘把知識傳播到全世界去’,贊助成立了劍橋大學出版社。”
只聽“劍橋大學出版社”這個名字,許多人可能不會感受到它的特別。事實上,它出版的英王欽定本圣經,在全球銷售累計達數十億本;它擁有令人驚嘆的“作者名單”:達爾文、牛頓、愛因斯坦、發現人體血液循環的英國醫生威廉·哈維……
臺灣中小企業的平均存活年限是13年,而劍橋大學出版社在劍橋大學的光環之下,屹立400多年而不倒,吸納“最聰明的腦袋”為其所用。迄今,這家出版社在全球116個國家和地區擁有25000名作者,劍橋大學81位諾貝爾獎得主更是其堅強后盾。
六年改革 扭虧為盈
不過,即便如此,這個400多年的老店依然面臨著相當嚴峻的新挑戰。這也是潘仕勛成為劍橋大學出版社歷史上第一位擁有金融管理從業經歷的CEO的原因。
劍橋大學出版社因為安于現狀,在2003年之前出現了1100萬英鎊的虧損,400多年的榮光,面臨著生存考驗。
潘仕勛執掌劍橋大學出版社后,進行了組織改革,花了6年時間,終于讓出版社扭虧為盈,并積極進軍在線數碼學術與教育市場。英國《金融時報》稱其是“數碼出版的先驅之一”。
如何重整這個400多年的老店?潘仕勛指出,存活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學會“當個好生意人”。
歷史上,劍橋大學出版社至少遭遇過3次破產危機。例如,1911年承接《不列顛百科全書》第11版重新編寫和印刷的業務?偭29大冊的這部百科全書,幾乎相當于英國當時全部印刷產能,所有印刷商都在等出版社付錢給他們。出版社卻必須等每一頁都印好、書裝訂好,才能將錢裝進口袋。這讓它幾近破產。
“那真是夢魘。”潘仕勛說。
改革一:“不虧錢”是底線
作為世界頂級學府劍橋大學的附屬單位,常有富人向出版社捐贈,出版社向來不必太擔心財務問題。因此,過去,銷售與利潤從來不是出版社的最優先考量。1963年,它出版的《新石器時代南印度的畜牧人》一書,讀者群全球只有10個人。
如此長期不重視利潤,即使“富爸爸”也受不了。上世紀70年代,出版社再度出現經營不善的危機。“劍橋大學說,‘不,這次你要自己想辦法’。”潘仕勛說。
結果,當時出版社只做了一件事就扭虧為盈——把所有出版物漲價一倍。原來,劍橋大學出版社的出版物,已經有50年沒有調整過售價了。
“在這些循環之間,你可以看到,也許我們太專注于成為好的出版商,而忘了要做一個好的生意人。”潘仕勛表示。
因此,當6年前劍橋大學出版社再度出現財務危機時,潘仕勛的第一步改革,就是為新出版物設下簡單的底線:“不虧錢。”他說,像《新石器時代南印度的畜牧人》這種全世界只有10個人看得懂,但具有學術價值的書,如果只有劍橋能出,當然可以出版,“但價格可能高得多”。
“賺錢,其實關系到人們如何解讀你。”潘仕勛表示,一旦沒有利潤,組織效率就會下滑,讀者便不再信任你的品牌,銀行也不想和你來往。
這番話,對于一個一般的企業或許沒什么了不起,但在重視學術價值的教育殿堂,談錢是俗氣的。這一步改革引起了出版社內部的激烈爭論。“必須讓一些人離開”,潘仕勛輕描淡寫地說。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