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拓為印的“錫澆版” ——用貨幣史知識解決印刷史難題
2009-04-17 00:00 來源:金融時報 責編:覃麗妮
[編者按:張秀民著、韓琦增訂的《中國印刷史》介紹了一種“錫澆版”,認為是清乾隆年間發明的用錫澆鑄的印版。]
【中華印刷包裝網】古代中國人發明了印刷術,并在長期使用中不斷改進、創新,例如制版的材料,除主要使用木版外,還嘗試過金屬、陶瓷等。學者們也樂于尋找各種與古代印刷有關的史料,使中國印刷史的內容豐富多彩。
張秀民著、韓琦增訂的《中國印刷史》介紹了一種“錫澆版”,認為是清乾隆年間發明的用錫澆鑄的印版。書中說,明初已有人用錫版來印造偽鈔,遭到極刑。清乾隆五十二年歙縣程敦為印《秦漢瓦當文字》一卷,“始用棗木摹刻,校諸原字,終有差池。后以漢人鑄印翻砂之法,取本瓦為范,熔錫成之。”秦漢瓦當多有陽文,少或一字,多至二十字,普通為“長生無極”,“長生未央”,“長樂未央”,“延年益壽”等四字吉利語。程氏舍棗木刻,而用熔化的錫镴澆鑄翻印,可稱別開生面的印刷。
《秦漢瓦當文字》一書流傳到現在還有不少,也曾出現在拍賣會上。如果真像《中國印刷史》作者說的那樣,此書是“用熔化的錫镴澆鑄翻印”的,確實值得大書一筆。因為用非木質印版印刷的古書流傳下來的,實屬鳳毛麟角。但觀察此書實物,我們發現事情有些復雜,還不能直接把《秦漢瓦當文字》歸類為錫版印刷品,或認定乾隆間有人使用錫版印書。
這本書每頁著錄一枚瓦當圖像,配以文字說明。一翻開書,就能發現其印刷的確有些特別:文字部分與常見的木質雕版印本無異,圖像部分則形態不同,首先紙張有捶打形成的褶皺,其次墨跡上有明顯的布紋,這是拓印器物所用撲子留下的痕跡——顯然,瓦當圖像屬于拓本,而非印本。仔細觀察,還能發現瓦當圖像的邊緣有時壓住版框,說明書頁是分兩次印刷的:先雕版刷印版框和文字,再拓印瓦當!肚貪h瓦當文字》應是雕版印刷和拓印結合的印刷品。
其實,程敦在書中對瓦當的印刷方式已做了說明。除上文引述的文字之外,他還說:“敦以諸君聚之不易,無所記載久恐散亡,爰刺取其文之不同近、文同而字異者,都為一卷,每文之下,著所從獲。但拓本有真有仿,真本已不可得,則取仿本足成之,亦著明焉。”這里,他說明瓦當圖像為“拓本”,有據真瓦拓的,也有據仿制瓦拓的。那么,“取本瓦為范,熔錫成之”是在做什么呢?程敦此書印量很大,古瓦當易損壞,尤其經不住反復捶打,為了大批量地把圖像拓印到書上,程敦先用棗木復制瓦當,但圖文失真,不成功,于是他又用“翻砂”之法,以原瓦當為模,鑄造錫瓦當,再就錫瓦當拓印,成功地將瓦當圖像復現到紙上。
實物和文獻都說明《秦漢瓦當文字》中的瓦當圖像是拓本,不是“錫澆版”印本。人們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假設此書已無實物傳世,僅憑“以漢人鑄印翻砂之法,取本瓦為范,熔錫成之”這條文獻記載,能否推斷出當時存在“錫澆版”呢?我們說,也不能。
翻砂鑄造,據今人研究大致出現在南北朝時期,漢代尚無此法。程敦說“漢人鑄印翻砂之法”,有所誤解。但清代鑄造銅印也使用翻砂法,所以程敦從中得到借鑒。清王基《梅庵雜志》說:“鑄印法有二,一曰翻砂,一曰撥蠟。翻砂以木為印,覆于沙中作范,如鑄錢法。”翻砂是中國人在鑄錢活動中發明的,并一直應用于鑄錢。翻砂鑄造的特點,是以已有物品為模,壓制成砂型,然后澆鑄金屬溶液,得到一個與原型相同的復制品。如翻砂鑄造的海量子錢,都與母錢版式相同。程敦“取本瓦為范”翻砂復制出的錫瓦當,必然與“本瓦”形狀一致,只不過質地為錫而已。此時錫瓦當上的文字是正字。凸版印刷版的一個基本要求是用“反字”版刷印出正向文字。錫瓦當本身正字,無法通過刷印在紙上印出正字,不屬于印刷史所說的“版”。《中國印刷史》稱其為“錫澆版”,應屬失察。
捶拓碑帖古已有之,但拓印錢幣、瓦當之類小件金石物品始于何時尚不清楚。從錢幣學史看,明萬歷間所刻《泉志》,錢圖都是摹本,并非拓本。乾隆十五年編纂《欽定錢錄》,標榜“是編所錄,皆以內府儲藏,得于目睹者為據”,“窮形盡相,摹繪逼真”,仍根據實物繪圖,未用拓本。然而到乾隆末年,拓印錢圖已廣為流行。初步推測錢拓興于乾隆中后期。拓印瓦當文字估計不會早于拓印錢文,這也是時代風氣決定的。從這方面說,程敦翻砂熔錫復制瓦當,并結合雕版與拓印,用多種技術印成《秦漢瓦當文字》,實在也是別開生面。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中華印刷包裝網】古代中國人發明了印刷術,并在長期使用中不斷改進、創新,例如制版的材料,除主要使用木版外,還嘗試過金屬、陶瓷等。學者們也樂于尋找各種與古代印刷有關的史料,使中國印刷史的內容豐富多彩。
張秀民著、韓琦增訂的《中國印刷史》介紹了一種“錫澆版”,認為是清乾隆年間發明的用錫澆鑄的印版。書中說,明初已有人用錫版來印造偽鈔,遭到極刑。清乾隆五十二年歙縣程敦為印《秦漢瓦當文字》一卷,“始用棗木摹刻,校諸原字,終有差池。后以漢人鑄印翻砂之法,取本瓦為范,熔錫成之。”秦漢瓦當多有陽文,少或一字,多至二十字,普通為“長生無極”,“長生未央”,“長樂未央”,“延年益壽”等四字吉利語。程氏舍棗木刻,而用熔化的錫镴澆鑄翻印,可稱別開生面的印刷。
《秦漢瓦當文字》一書流傳到現在還有不少,也曾出現在拍賣會上。如果真像《中國印刷史》作者說的那樣,此書是“用熔化的錫镴澆鑄翻印”的,確實值得大書一筆。因為用非木質印版印刷的古書流傳下來的,實屬鳳毛麟角。但觀察此書實物,我們發現事情有些復雜,還不能直接把《秦漢瓦當文字》歸類為錫版印刷品,或認定乾隆間有人使用錫版印書。
這本書每頁著錄一枚瓦當圖像,配以文字說明。一翻開書,就能發現其印刷的確有些特別:文字部分與常見的木質雕版印本無異,圖像部分則形態不同,首先紙張有捶打形成的褶皺,其次墨跡上有明顯的布紋,這是拓印器物所用撲子留下的痕跡——顯然,瓦當圖像屬于拓本,而非印本。仔細觀察,還能發現瓦當圖像的邊緣有時壓住版框,說明書頁是分兩次印刷的:先雕版刷印版框和文字,再拓印瓦當!肚貪h瓦當文字》應是雕版印刷和拓印結合的印刷品。
其實,程敦在書中對瓦當的印刷方式已做了說明。除上文引述的文字之外,他還說:“敦以諸君聚之不易,無所記載久恐散亡,爰刺取其文之不同近、文同而字異者,都為一卷,每文之下,著所從獲。但拓本有真有仿,真本已不可得,則取仿本足成之,亦著明焉。”這里,他說明瓦當圖像為“拓本”,有據真瓦拓的,也有據仿制瓦拓的。那么,“取本瓦為范,熔錫成之”是在做什么呢?程敦此書印量很大,古瓦當易損壞,尤其經不住反復捶打,為了大批量地把圖像拓印到書上,程敦先用棗木復制瓦當,但圖文失真,不成功,于是他又用“翻砂”之法,以原瓦當為模,鑄造錫瓦當,再就錫瓦當拓印,成功地將瓦當圖像復現到紙上。
實物和文獻都說明《秦漢瓦當文字》中的瓦當圖像是拓本,不是“錫澆版”印本。人們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假設此書已無實物傳世,僅憑“以漢人鑄印翻砂之法,取本瓦為范,熔錫成之”這條文獻記載,能否推斷出當時存在“錫澆版”呢?我們說,也不能。
翻砂鑄造,據今人研究大致出現在南北朝時期,漢代尚無此法。程敦說“漢人鑄印翻砂之法”,有所誤解。但清代鑄造銅印也使用翻砂法,所以程敦從中得到借鑒。清王基《梅庵雜志》說:“鑄印法有二,一曰翻砂,一曰撥蠟。翻砂以木為印,覆于沙中作范,如鑄錢法。”翻砂是中國人在鑄錢活動中發明的,并一直應用于鑄錢。翻砂鑄造的特點,是以已有物品為模,壓制成砂型,然后澆鑄金屬溶液,得到一個與原型相同的復制品。如翻砂鑄造的海量子錢,都與母錢版式相同。程敦“取本瓦為范”翻砂復制出的錫瓦當,必然與“本瓦”形狀一致,只不過質地為錫而已。此時錫瓦當上的文字是正字。凸版印刷版的一個基本要求是用“反字”版刷印出正向文字。錫瓦當本身正字,無法通過刷印在紙上印出正字,不屬于印刷史所說的“版”。《中國印刷史》稱其為“錫澆版”,應屬失察。
捶拓碑帖古已有之,但拓印錢幣、瓦當之類小件金石物品始于何時尚不清楚。從錢幣學史看,明萬歷間所刻《泉志》,錢圖都是摹本,并非拓本。乾隆十五年編纂《欽定錢錄》,標榜“是編所錄,皆以內府儲藏,得于目睹者為據”,“窮形盡相,摹繪逼真”,仍根據實物繪圖,未用拓本。然而到乾隆末年,拓印錢圖已廣為流行。初步推測錢拓興于乾隆中后期。拓印瓦當文字估計不會早于拓印錢文,這也是時代風氣決定的。從這方面說,程敦翻砂熔錫復制瓦當,并結合雕版與拓印,用多種技術印成《秦漢瓦當文字》,實在也是別開生面。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