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杂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用戶名
  • 密碼
  • 產品
供應
求購
公司
資訊
展會
評論訪談專題話題印搜動態
國內國際環保視頻產品導購
活動展會設備印品世界
行業動態企業動態營銷電子商務政策法規統計商機
印前印中印后包裝器材耗材油墨
膠印數碼標簽CTP紙箱創意絲印柔印其他
展會專題企業專題資訊專題技術專題
文化人物社會
展會預告會議預告展會資訊國內展會國際展會推薦展會
印刷包裝絲印
印刷包裝絲印
印刷包裝絲印
您當前位置: CPP114首頁> 新聞頻道> 國內> 正文

萬鋼:創新驅動 科學發展 譜寫民族復興新篇章

2009-09-25 09:38 來源:科技部 責編:樂軒

摘要:
為實現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奮斗目標,推動我國經濟社會走上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我國科技事業必須著眼長遠,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我要印】訊: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成就,為推動現代化建設、改善人民生活和維護國家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當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國家明確提出要把科技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強調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推動科技進步、堅持創新驅動已成為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成為中國走向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抉擇。準確理解創新驅動的理論內涵,充分把握創新驅動的有利條件,深刻認識新時期國家發展對科技創新的要求,謀劃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路徑,對于順利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實現國家現代化和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創新是中華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

  中華民族一直是一個追求創新、勇于創新的民族,革故創新的觀念古已有之!对娊洝分姓f:“周雖舊邦,其命惟新。”《大學》云:“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也載:“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些關于創新的精辟論述,所表現的是中華民族與時俱進、除舊立新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才使中華文明傳承久遠,歷久彌新,至今依然保持著極為旺盛的生命力;正是這種精神,才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開拓奮進,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自夏商周開始至19世紀初,中華文明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這四大發明不僅僅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繁榮的重要標志和中華民族創新智慧的集中體現,更重要的是它有力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司母戊”大方鼎的出土,見證了中華民族青銅器鑄造工藝的創新;中醫藥、天文歷法、算術、水利、瓷器、絲綢等領域的創新也為人類福祉做出了重要貢獻。

  近代以來,由于晚清統治者閉關鎖國、因循守舊,中國隔絕于世界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的時代潮流,錯失了富民強國的歷史機遇。自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淪為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被發達國家遠遠甩在后面。百年的屈辱,百年的抗爭,中華民族面向世界、自強圖新的探索和奮斗從來不曾停息。從洋務運動欲借科技與實業富國強兵的未果嘗試,到五四運動尊崇民主與科學的啟蒙吶喊,現代化一直是近代中國無數志士仁人孜孜追求的夢想。

  二、六十年發展奠定了國家強盛的堅實基礎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六十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開展了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道路。六十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國內生產總值從1949年的408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300670億元,實際增長77倍,躍居世界第三位;財政收入從1949年的62.17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61316.9億元,增長約1000倍;外匯儲備增長1萬多倍,位居世界第一;進出口貿易總額位居世界第三,占世界貿易比重達7.9%;人民生活從貧困邁向總體小康,國民素質逐步提升,各項事業實現了大發展、大跨越。

  六十年來,我國科技事業在艱難中起步,在改革中發展,在創新中突破,不斷實現歷史性跨越。中共中央準確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勢,在國家發展的每一個關鍵階段,對我國科技發展做出一系列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科技發展思想。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發出“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制定了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激發了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全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干勁和熱情,推動我國科技事業打破了帝國主義的封鎖。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解放思想,撥亂反正,重申并在全黨確立了“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正確觀念,明確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確立了“經濟建設要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要面向經濟建設”的指導方針,極大解放了科技生產力。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把科技進步和創新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位置,提出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我國科技事業持續快速發展。進入新世紀,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作為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把科技擺在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突出位置,推動我國科技事業進入創新發展的新階段。

  六十年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科技工作者瞄準世界科學前沿,相繼在多復變函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反西格瑪負超子、陸相成油理論、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高溫超導、納米材料、量子通訊、古生物考古、生命科學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較大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創新成果,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第三代移動通信等一批前沿技術領域取得重要突破。2008年,我國SCI論文數位居世界第二,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世界第四。目前,我國整體科技發展水平處于發展中國家前列,部分科研領域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六十年來,我國科技發展為國家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撐。“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一批重大科技成就,大大提升了我國國防實力和國際威望。基礎工業、制造業、新興產業等領域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重大技術裝備自主研發能力和成套設備技術水平明顯提高,科技在三峽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青藏鐵路、北京奧運等國家重大工程和重大活動中都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在解決“三農”問題、促進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方面,科技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以雜交水稻為代表的農業科技取得長足進步,使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以世界9%的耕地養育了占世界22%的人口。人口健康、資源環境、公共安全,防災減災等領域關鍵技術的突破,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災害提供科技支撐。

  六十年來,我國科技發展的條件不斷改善。科技人力資源總量持續增加,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科技人員不足5萬人,其中專門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不超過500人,到2007年科技人力資源已達4200萬人,居世界第一位?萍纪度氪蠓鲩L,全國財政科技撥款從1953年的0.56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2540億元;2008年全社會研究開發經費支出達到4570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為1.52%,按貿易匯率計算居世界第四位?蒲袟l件結構日趨合理,全國科研機構從1949年的30多個,發展到2008年的3775個,形成了包括研究實驗基地、大型科學儀器、自然科技資源、科學文獻和科學數據等在內的較為完備的科研基礎設施和條件體系。

  六十年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激勵自主創新的環境不斷優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相繼設立并實施了解決技術難題的“攻關”、促進農業科技的“星火”、發展高新技術的“863”、推動高新產業的“火炬”、加強重點領域基礎研究的“973”等國家科技計劃,形成了面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較為完善的科技計劃體系!犊茖W技術進步法》等科技法律法規不斷完善,建立健全了專利和知識產權制度,出臺了一大批激勵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科普活動在全社會展開,全民科學素質不斷提高。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步伐加快,知識創新體系不斷向縱深推進,區域創新空前活躍,國際科技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形式、廣領域、高水平的良好局面。全社會關注創新、支持創新、參與創新的氛圍正在形成。當前,我國科技發展正處于歷史上最好的時期,為國家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創新驅動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人類經濟發展經歷了靠勞動、土地等要素驅動的農業經濟時代以及依賴資本和化石資源的工業經濟時代,目前正步入以知識和創新為基礎的知識經濟時代,F代經濟發展理論表明,創新既是經濟發展階段提升與要素結構變化的必然結果,也是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特征。通過創新,不僅可以不斷提高要素生產率,彌補由于要素投入增加而導致要素邊際效益遞減的趨勢,而且還能夠突破由于資源與要素短缺所造成的瓶頸,從而為經濟的持續增長提供可能。創新驅動發展的本質內涵是指一個國家依靠自主創新,充分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大幅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率,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建國以來,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進入到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的關鍵階段,科技創新對于解決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對于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新科技革命挑戰,對于實現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人口多,底子薄,資源匱乏,能源緊缺,環境污染,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生產力水平有待提高,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后的局面尚未改變,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要改變這種狀況,根本途徑就是要依靠科技進步,大幅度提高科技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貢獻率。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決定了我們必須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作為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要實現現代化必須緊緊依靠科技的支撐和引領。在工業化方面,關鍵是用現代科學技術來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在信息化方面,要加大科技研發力度,確保在安全、自主的條件下推進信息化進程。在城鎮化方面,我國城鎮化的規模和速度世界罕見,對科技具有巨大的需求。在市場化方面,一個運行良好的市場環境,必須有現代科技手段作支撐。在國際化方面,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我們就不能平等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就不能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瓶頸問題的迫切需要,決定了我們必須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我國在經濟快速增長、各項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更加突出。目前,我國人均耕地、淡水、森林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資源的人均擁有儲量也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長期實行主要依賴投資和增加物質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能源和其他資源的消耗增長很快。據測算,我國到2030年將達到15-16億的人口峰值,資源環境承載力將達到前所未有的極限,生態環境治理和節能減排工作任務艱巨。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滿足十幾億人口的衛生與健康需求問題也日益緊迫。所有這些重大戰略問題的解決,都必須依靠自主創新,切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障資源安全供給,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增長方式的轉變。

  應對新科技革命挑戰和國際競爭的客觀要求,決定了我們必須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進入21世紀,世界新科技革命發展的勢頭更加迅猛,學科交叉融合明顯加快,重大創新不斷涌現,科學發現、技術創新到商業應用的周期越來越短,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愈加顯著?萍几偁幰殉蔀閲H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持續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竭力保持和擴大與發展中國家的知識鴻溝,已成為發達國家在國際競爭和國際分工中保持優勢地位的戰略之一。面對世界科技發展的大勢,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們只有把科學技術真正置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才能抓住新一輪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機遇,才能實現產業從全球價值鏈低端向高端發展,才能贏得未來發展的主動權。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嚴峻挑戰的現實需求,決定了我們必須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當前,世界正陷入自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國際市場需求持續萎縮,全球通貨緊縮趨勢明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更加嚴峻,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v觀近現代史,每次經濟危機都毫無例外的促進了科技革命,每次人們走出經濟危機,都是依靠科技引領。要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實施財政、貨幣、產業和市場激勵政策的同時,更應該大力支持技術變革與創新,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才能引領經濟走出危機、實現新一輪的經濟增長。

  四、謀劃創新發展之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改革開放之初,小平同志立足國情,高瞻遠矚,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繪制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按照這個戰略部署,到本世紀初,我們基本實現了“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目標。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繼承和豐富了小平同志的“三步走”戰略,細化了實現第二、第三步目標的戰略步驟,提出到建黨一百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屆時,中國社會的面貌將煥然一新,不僅完全實現了小康,而且全面進入了現代化社會,中國人民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將得以實現。

  與偉大祖國同步發展的中國科技也將展現出壯麗的前景:到2020年前后,實現《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確定的奮斗目標,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到2030年前后,我國科學技術現代化取得顯著成效,科技整體水平達到世界科技強國的中等水平,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競爭力大幅增強,在支撐和引領我國早日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發揮強大作用。到2050年前后,全面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國家創新體系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運轉高效,科技創新能力居于世界強國前列,為中國成為世界中等發達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基礎。

  為實現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奮斗目標,推動我國經濟社會走上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我國科技事業必須著眼長遠,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把自主創新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當前,我國科技發展總體水平與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相比差距較大,自主創新能力特別是企業核心競爭力弱,關鍵技術自主研發比例和自給率低,產業技術的一些關鍵領域存在較大的對外依賴性,不少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主要依賴進口。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必須鼓勵超前部署,通過自主創新掌握關鍵技術和系統集成能力。要大力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創新,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真正地將國家發展與安全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今后要加快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和基本國策,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貫徹到各個產業、行業和地區。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投入,著力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在若干重要領域掌握一批核心技術,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大幅度提高國家競爭力。

  第二,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A研究和前沿技術是自主創新的基礎,基礎研究的每一個重大突破,都會對科學技術的創新、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產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人類技術文明發展史上大的革命,大多是由基礎研究上的突破,引起了技術上開創性的革命和變化,進而帶動工業技術的發展。因此,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要繼續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重點部署一批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的重大項目。力爭在信息、生命、空間、海洋、納米及新材料等戰略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針對氣候變化、能源資源、生態環境等重大瓶頸問題,部署相關領域的前瞻性研究。積極推進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企業實驗室和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科研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科學數據共享和野外綜合科學考察工作,突出基地和平臺建設。繼續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特別是要加強對開展基礎研究的基地和人才隊伍的穩定支持。

  第三,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充分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目前,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科技界主動服務企業,在支持產品創新、技術升級、節能減排、管理改革等方面,充分發揮了科技促進經濟發展、結構調整、改善民生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在今后的科技工作中,要加快重點領域的科技創新,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掌握一批事關國家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和信息產業核心技術,使制造業和信息產業技術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進一步提高國防科技水平,為維護國家安全提供強大保障。進一步提高農業、醫療技術的整體實力,為民生改善提供重要支撐。要發揮科技在推進節能減排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的積極作用,突破節能和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先進核能、清潔汽車、碳捕集和封存等低碳技術的瓶頸,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提供有效的技術手段。要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超前部署,以組織實施科技重大專項為突破口,大力發展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等新興信息產業,積極推進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技術產業化,加快新材料、現代生物技術及新醫藥產業的發展。要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積極推動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特別是高新技術和產品的轉化和規;瘧谩

  第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創新體系。一個國家的整體創新能力來自于科學的制度安排和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國家創新體系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制度保障。今后,要進一步優化科技力量的布局,促進創新要素的有效互動和創新資源的開放共享,形成技術創新體系、知識創新體系、軍民結合創新體系、區域創新體系和科技中介服務體系的整體推進、協調互動的良好局面。要繼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國家科研機構的骨干和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大學的基礎和生力軍作用,形成既具有中國特色又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科技生產力。

  第五,培育造就一大批支撐創新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人的素質是綜合國力的重要表現,是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沒有人的現代化,沒有全體人民素質的提高,國家現代化是不可能實現的,創新型國家建設也最終取決于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的培養。因此,未來的發展必須把人才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資源,要弘揚大膽質疑、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營造寬容失敗、摒棄浮躁、潛心研究的科研環境,倡導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崇尚科學、崇尚創新的良好社會氛圍。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求作為基準,積極推進創新團隊建設,努力培養一批德才兼備、國際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國際級科學大師和科技領軍人物,特別是要抓緊培養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級專家,不斷發展壯大科技人才隊伍,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偉大事業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第六,樹立開放合作、兼容并蓄的理念,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當前,科技全球化正在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表現形式,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促進了科學和技術知識在全球范圍的流動,其所產生的技術創新溢出效應為發展中國家加速技術進步提供了新的機會和可能。在經濟全球化和擴大開放的背景下,我們要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加強對國內資源的整合利用和統籌協調,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充分利用全球技術的多極化和國際合作的多樣化為我國自主創新提供更加廣泛技術來源和科技人才資源,注重借鑒各國發展科技的先進經驗,吸收全球創新資源,在更高的起點上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

  創新是國家強盛的源泉,是民族復興的基石,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五千年來,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以卓越的創新成就為人類社會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建國以來,經過幾代人艱苦卓絕的不懈努力,我國經濟與科技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前,中國人民正滿懷信心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而到本世紀中葉實現現代化而奮斗。我們必須深刻認識科技創新對于國家利益和人民福祉的極端重要性,進一步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大力培育和弘揚偉大的民族創新精神,始終保持旺盛的創新激情,推動中國經濟社會走上創新驅動的科學發展軌道,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嶄新篇章。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銳意創新 不斷改革 60年包裝印刷工業巨變
  
“鉛與火”到“光與電”印刷術見證新中國科技創新
  
劉曉昆:續寫方正印刷領域的創新篇章

分享到: 下一篇:愛普生與南方測繪攜手開啟戰略合作新紀元
  • 【我要印】印刷廠與需方印務對接,海量印刷訂單供您任意選擇。
  • 【cpp114】印刷機械、零配件供求信息對接,讓客戶方便找到您。
  • 【我的耗材】采購低于市場價5%-20%的印刷耗材,為您節省成本。
  • 【印東印西】全國領先的印刷品網上采購商城,讓印刷不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