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昭晞:中國制造業低端領域的出路
2011-01-25 08:51 來源:《管理學家》 責編:江佳
- 摘要:
- 在全球制造網絡中,中國制造業低端領域(指低端產業與產業鏈的低端,即垂直分工中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與水平分工中產業鏈的勞動密集加工階段)的發展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困難與挑戰。
【CPP114】訊:在全球制造網絡中,中國制造業低端領域(指低端產業與產業鏈的低端,即垂直分工中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與水平分工中產業鏈的勞動密集加工階段)的發展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困難與挑戰。
盡管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制造業比重在下降,但制造業依然是國民經濟的“引擎”。
在全球制造網絡中,發達國家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在低端產業也仍然占有相當的比例。因此,我認為,繼續保持包括低端產業在內的制造業發展優勢,不僅是基于中國人口大國基本國情的需要,也是借鑒國外經驗,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為了提高中國制造業低端領域的競爭力,我們可以從產業定位、產業創新、建立和完善“生態經濟結構”這幾方面入手。
低端領域產業定位
我認為,低端領域產業定位要從“低端產業”和“高端產業”兩方面入手。
制造業低端產業相當一部分是勞動密集程度很高的產業,如皮革毛皮羽毛絨、紡織服裝鞋帽、文教體育用品、工藝品、家具制造、木材加工、塑料制品、印刷記錄媒介等,這些產業能夠吸納中國大量的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勞動力就業,不少都市工業中的“老字號”產品也屬于這類產業。而這些細分產業恰恰是對資源環境負面影響較小的產業。這些產業應該作為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產業,而不應該是“騰籠換鳥”撤退的對象。低端產業中的造紙及制品、紡織、飲料、農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等細分產業的“三廢”排放較高,且這些產業勞動密集程度相對較低,對于這類低端產業應該酌情考慮:飲料、農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等產業運營過程需要貼近消費市場,需要保證國內和本地市場需求,但應以滿足本國市場為限,而不必像一些發達國家那樣,相當部分產品用于出口,因為基本國情不同。而對于紡織業,則可以考慮依據大多數發達國家的經驗,在數量上逐步縮小其比例,而著眼于科技創新,提高產品品質、檔次,從而提高產業經濟效益。
高端產業是中國制造業近年來發展最快的部分,1980年,中國高端產業占制造業比重只有38%,而到2006年,這一比重已經達到49.4%。高端產業對資源環境的負面影響小,且科技含量較高,相當一部分高端產業單位固定資產吸納就業人數不亞于低端產業。但是,在“高端產業”,中國目前還處于產業鏈的低端,這類細分產業要作為中國制造業重點發展產業,并在發展中沿著競爭力優選路徑推進。
低端領域產業創新
不論是低端產業,還是高端產業,創新永遠是產業發展的引擎。
在低端產業,意大利的經驗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鑒。低端產業需要“騰籠換鳥”的不是該產業本身,而是產業內部的低端產品要逐步讓位于承載著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的高附加值的高端產品。中國不少“老字號”產品已經開始了新的探索和嘗試。如北京“內聯升”鞋業努力將北京的文化底蘊融入產品價值之中,一雙布鞋可以賣到幾百元價格。而北京郊區農民為其配套納鞋底,手工費可以掙到20-30元/雙。在低端產業創造和提高附加價值,是中國制造業新的路徑和方向。
對于中國近年來發展很快的高端產業,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相繼走過的道路值得我們借鑒。它們通過OEM到ODM再到OBM的演進歷程,在自主創新和利用外部技術資源之間形成良性互動關系,因而成功地實現了從“非核心技術創新經濟體”向“核心技術創新體”的轉變。在全球分工體系中,將三種創新途徑—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集成創新、原始性創新結合起來,從產業鏈低端向高端推進,應該成為中國制造業高端產業的發展方向。
建立和完善“生態經濟結構”
這里所說的“生態經濟結構”不是環保的概念,而是指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都應遵循大自然的生態規律,大小企業共生、集聚和分散共存,“高端”與“低端”同在,不可能簡化為一種形態。由此,“生態經濟結構”可以考慮以下幾個層面:
國家層面:制造業低端領域逐步由東部向中西部梯度轉移,形成國家層面東、中、西部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結構。
區域經濟圈層面:制造業低端領域在各區域經濟圈內梯度轉移,形成區域經濟圈內部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結構。
地區和城市層面:制造業高端、低端產業在各地區和各城市內統籌安排,相互支撐,形成各地區內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結構。各地區可根據各自經濟發展水平,確定本地區制造業生態經濟結構的水平和層次。
國際層面:制造業低端領域向周邊發展中國家轉移,這是順應歷史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要借鑒日本、亞洲四小龍的經驗,在掌握制造業主導地位的前提下,適時地將一部分低端領域向周邊發展中國家轉移,形成亞洲地區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結構。
此外,在建立各個層面錯落有致的“生態經濟結構”的同時,要推進新能源和環保技術的開發和使用,盡量避免和減少在制造業梯度轉移中帶來的“污染轉移”。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裝備制造業邁向高端迎來黃金機遇期
李翠青:以文化創新提升傳統制造業價值
中國制造業旺盛 通脹依然嚴峻
盡管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制造業比重在下降,但制造業依然是國民經濟的“引擎”。
在全球制造網絡中,發達國家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在低端產業也仍然占有相當的比例。因此,我認為,繼續保持包括低端產業在內的制造業發展優勢,不僅是基于中國人口大國基本國情的需要,也是借鑒國外經驗,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為了提高中國制造業低端領域的競爭力,我們可以從產業定位、產業創新、建立和完善“生態經濟結構”這幾方面入手。
低端領域產業定位
我認為,低端領域產業定位要從“低端產業”和“高端產業”兩方面入手。
制造業低端產業相當一部分是勞動密集程度很高的產業,如皮革毛皮羽毛絨、紡織服裝鞋帽、文教體育用品、工藝品、家具制造、木材加工、塑料制品、印刷記錄媒介等,這些產業能夠吸納中國大量的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勞動力就業,不少都市工業中的“老字號”產品也屬于這類產業。而這些細分產業恰恰是對資源環境負面影響較小的產業。這些產業應該作為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產業,而不應該是“騰籠換鳥”撤退的對象。低端產業中的造紙及制品、紡織、飲料、農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等細分產業的“三廢”排放較高,且這些產業勞動密集程度相對較低,對于這類低端產業應該酌情考慮:飲料、農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等產業運營過程需要貼近消費市場,需要保證國內和本地市場需求,但應以滿足本國市場為限,而不必像一些發達國家那樣,相當部分產品用于出口,因為基本國情不同。而對于紡織業,則可以考慮依據大多數發達國家的經驗,在數量上逐步縮小其比例,而著眼于科技創新,提高產品品質、檔次,從而提高產業經濟效益。
高端產業是中國制造業近年來發展最快的部分,1980年,中國高端產業占制造業比重只有38%,而到2006年,這一比重已經達到49.4%。高端產業對資源環境的負面影響小,且科技含量較高,相當一部分高端產業單位固定資產吸納就業人數不亞于低端產業。但是,在“高端產業”,中國目前還處于產業鏈的低端,這類細分產業要作為中國制造業重點發展產業,并在發展中沿著競爭力優選路徑推進。
低端領域產業創新
不論是低端產業,還是高端產業,創新永遠是產業發展的引擎。
在低端產業,意大利的經驗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鑒。低端產業需要“騰籠換鳥”的不是該產業本身,而是產業內部的低端產品要逐步讓位于承載著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的高附加值的高端產品。中國不少“老字號”產品已經開始了新的探索和嘗試。如北京“內聯升”鞋業努力將北京的文化底蘊融入產品價值之中,一雙布鞋可以賣到幾百元價格。而北京郊區農民為其配套納鞋底,手工費可以掙到20-30元/雙。在低端產業創造和提高附加價值,是中國制造業新的路徑和方向。
對于中國近年來發展很快的高端產業,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相繼走過的道路值得我們借鑒。它們通過OEM到ODM再到OBM的演進歷程,在自主創新和利用外部技術資源之間形成良性互動關系,因而成功地實現了從“非核心技術創新經濟體”向“核心技術創新體”的轉變。在全球分工體系中,將三種創新途徑—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集成創新、原始性創新結合起來,從產業鏈低端向高端推進,應該成為中國制造業高端產業的發展方向。
建立和完善“生態經濟結構”
這里所說的“生態經濟結構”不是環保的概念,而是指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都應遵循大自然的生態規律,大小企業共生、集聚和分散共存,“高端”與“低端”同在,不可能簡化為一種形態。由此,“生態經濟結構”可以考慮以下幾個層面:
國家層面:制造業低端領域逐步由東部向中西部梯度轉移,形成國家層面東、中、西部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結構。
區域經濟圈層面:制造業低端領域在各區域經濟圈內梯度轉移,形成區域經濟圈內部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結構。
地區和城市層面:制造業高端、低端產業在各地區和各城市內統籌安排,相互支撐,形成各地區內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結構。各地區可根據各自經濟發展水平,確定本地區制造業生態經濟結構的水平和層次。
國際層面:制造業低端領域向周邊發展中國家轉移,這是順應歷史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要借鑒日本、亞洲四小龍的經驗,在掌握制造業主導地位的前提下,適時地將一部分低端領域向周邊發展中國家轉移,形成亞洲地區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結構。
此外,在建立各個層面錯落有致的“生態經濟結構”的同時,要推進新能源和環保技術的開發和使用,盡量避免和減少在制造業梯度轉移中帶來的“污染轉移”。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裝備制造業邁向高端迎來黃金機遇期
李翠青:以文化創新提升傳統制造業價值
中國制造業旺盛 通脹依然嚴峻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