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盜版圍攻下 五成民營書店倒閉
2011-07-28 08:23 來源:經濟視點報 責編:陳伊超
- 摘要:
- 近年來,中小型實體書店的倒閉似乎漸成風潮。從2010年的三聯書店到北京第三極書局,號稱“全球最大全品種書店”開業僅三年就被8000萬元巨虧壓垮。而之前更早的,上海思考樂書局、席殊書屋乃至外資的貝塔斯曼最終都偃旗息鼓,悄然關門。
【CPP114】訊:實體書店驚現“倒閉潮”
由于經營成本的上漲、閱讀習慣的改變、網絡及盜版圖書的雙重夾擊,實體民營書店紛紛倒閉,即使有些存活下來,也在夾縫中步履維艱。
幾年前的鄭州,書店的影子隨處可見,也是市民們休息閑逛的好地方。但是近年來,書店并沒有隨著城市的發展而迅速擴張,相反卻日益萎縮。遍觀目前鄭州的街道,每條路必有銀行的網點,可是幾條街之內,卻幾乎找不到一家書店。
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經營成本(紙價以及店面租賃費用)的不斷上漲,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也是一大誘因,現今網絡上海量的免費電子書,給實體民營書店造成的沖擊難以估量。之前盛極一時的書店經營難以為繼,紛紛倒閉。“目前鄭州零售書店的數量比2009年減少了3成左右,還有一些書店已經轉行,賣音像制品。”鄭州市書刊發行業協會的負責人表示。
而據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書業商會調查,在過去10年里,有近五成的民營書店倒閉,而倒閉趨勢還在加劇。
艱難生存
近年來,中小型實體書店的倒閉似乎漸成風潮。從2010年的三聯書店到北京第三極書局,號稱“全球最大全品種書店”開業僅三年就被8000萬元巨虧壓垮。而之前更早的,上海思考樂書局、席殊書屋乃至外資的貝塔斯曼最終都偃旗息鼓,悄然關門。
記者在鄭州市的調查中發現,很多街道的老書店已不復存在。即使有一些還在營業,也是勉強維持生計,門庭冷落。這些書店已經不復以往不打折、不促銷的清高,轉而以揮淚甩賣、大清倉等尷尬手段謀求生存。記者走訪看到,不少書店門口堆滿了凌亂的新書,上面大多是“10元一斤,揮淚甩賣”等標語,但即便是如此的低姿態,也很少有路人上前挑書。
文化路上一家書店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幾年經營成本不斷上漲,加上盜版書和電子書的不斷擠壓,讓一些實體民營書店生存艱難。
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也沖擊著實體書店,不少年輕人熱衷于網上買書,便宜方便。
“實在沒生意,這里租金又貴,算上租金和人力成本,幾乎沒有利潤,即使打上‘清倉甩賣’的招牌,七折的清倉價,接近成本,仍然無人問津,現在人們都愛上網買書了。”文化路新通橋一家書店的負責人表示。他常向來書店看書的年輕人詢問:“網上這本書賣多少錢?”
是什么原因讓這么多實體書店相繼倒閉呢?文化路豐產路一家書店的負責人認為,主要原因是正版新書的利潤空間太小。
以他的書店為例,正版書進價大致在7折左右,以9折價格出售。他所租的店房租每月3000元,加上水、電、稅,每月成本最低5000元,平均每天成本170元。而一本原價20元的正版書,只有5元左右的利潤,這樣每天要賣34本以上這樣的書,才能達到收支平衡。
“每天也就賣個五十來本,餓不死,也賺不到什么錢,租金還逐年上漲,經營起來越來越困難。”該負責人對記者說。
不僅是小書店,就連2002年底建成的、一度是鄭州成交量最大的圖書批發市場——鄭州圖書城,現在也已是明日黃花。
夾縫突圍
相對實體零售店來說,一些批發市場的生意卻是紅紅火火,記者來到位于大學路上的古玩城,一位商戶告訴記者,他每天零售大概能賣200本左右的書,生意還算可以。
記者發現,這里的書大多是考試類用書和工具書,來這里買書的大部分是學生,一位買書人告訴記者:“這里的書很便宜,大多是盜版書,但是也不影響用,正版書太貴了。”
對于一個城市來說,各種有特色的小書店的減少意味著多元文化生態的消失,因為這些書店提供的不僅是圖書,更是文化消費的場所。因此,在原有基礎上擴大經營規模,不斷尋找新領域,是書店謀求生存的一個必經之路。因此,多元化發展成為書店經營的一個新趨勢。
記者在鄭州市區內發現,現在已經有書店不再單純地賣書,他們把書店打造成為看書、購書、飲食、休閑為一體的綜合店鋪。而一瓶水或一杯咖啡的利潤遠遠超過書本身。
香港文化評論學者馬家輝表示,消費群體的消費期待比以前更為復雜、多元,消費者要能在一家店里既買到書也買到其他東西,因此形式單一的實體書店很難有好的出路,在經過一輪自然淘汰之后,必然會篩選出一部分最為優秀或者有它特殊的不可替代性的實體書店,然而它們要繼續生存,最終還是要依附于其他方面,而不僅僅是圖書的銷售。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兩年內 大連民營書店倒掉六成
新聞出版總署官員:書店被拆除被擠占致群眾買書難
“京城最強”人文書店欲關張 實體書店往哪走?
實體書店進入漫長“冬天” 是抗爭還是沒落?
由于經營成本的上漲、閱讀習慣的改變、網絡及盜版圖書的雙重夾擊,實體民營書店紛紛倒閉,即使有些存活下來,也在夾縫中步履維艱。
幾年前的鄭州,書店的影子隨處可見,也是市民們休息閑逛的好地方。但是近年來,書店并沒有隨著城市的發展而迅速擴張,相反卻日益萎縮。遍觀目前鄭州的街道,每條路必有銀行的網點,可是幾條街之內,卻幾乎找不到一家書店。
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經營成本(紙價以及店面租賃費用)的不斷上漲,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也是一大誘因,現今網絡上海量的免費電子書,給實體民營書店造成的沖擊難以估量。之前盛極一時的書店經營難以為繼,紛紛倒閉。“目前鄭州零售書店的數量比2009年減少了3成左右,還有一些書店已經轉行,賣音像制品。”鄭州市書刊發行業協會的負責人表示。
而據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書業商會調查,在過去10年里,有近五成的民營書店倒閉,而倒閉趨勢還在加劇。
艱難生存
近年來,中小型實體書店的倒閉似乎漸成風潮。從2010年的三聯書店到北京第三極書局,號稱“全球最大全品種書店”開業僅三年就被8000萬元巨虧壓垮。而之前更早的,上海思考樂書局、席殊書屋乃至外資的貝塔斯曼最終都偃旗息鼓,悄然關門。
記者在鄭州市的調查中發現,很多街道的老書店已不復存在。即使有一些還在營業,也是勉強維持生計,門庭冷落。這些書店已經不復以往不打折、不促銷的清高,轉而以揮淚甩賣、大清倉等尷尬手段謀求生存。記者走訪看到,不少書店門口堆滿了凌亂的新書,上面大多是“10元一斤,揮淚甩賣”等標語,但即便是如此的低姿態,也很少有路人上前挑書。
文化路上一家書店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幾年經營成本不斷上漲,加上盜版書和電子書的不斷擠壓,讓一些實體民營書店生存艱難。
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也沖擊著實體書店,不少年輕人熱衷于網上買書,便宜方便。
“實在沒生意,這里租金又貴,算上租金和人力成本,幾乎沒有利潤,即使打上‘清倉甩賣’的招牌,七折的清倉價,接近成本,仍然無人問津,現在人們都愛上網買書了。”文化路新通橋一家書店的負責人表示。他常向來書店看書的年輕人詢問:“網上這本書賣多少錢?”
是什么原因讓這么多實體書店相繼倒閉呢?文化路豐產路一家書店的負責人認為,主要原因是正版新書的利潤空間太小。
以他的書店為例,正版書進價大致在7折左右,以9折價格出售。他所租的店房租每月3000元,加上水、電、稅,每月成本最低5000元,平均每天成本170元。而一本原價20元的正版書,只有5元左右的利潤,這樣每天要賣34本以上這樣的書,才能達到收支平衡。
“每天也就賣個五十來本,餓不死,也賺不到什么錢,租金還逐年上漲,經營起來越來越困難。”該負責人對記者說。
不僅是小書店,就連2002年底建成的、一度是鄭州成交量最大的圖書批發市場——鄭州圖書城,現在也已是明日黃花。
夾縫突圍
相對實體零售店來說,一些批發市場的生意卻是紅紅火火,記者來到位于大學路上的古玩城,一位商戶告訴記者,他每天零售大概能賣200本左右的書,生意還算可以。
記者發現,這里的書大多是考試類用書和工具書,來這里買書的大部分是學生,一位買書人告訴記者:“這里的書很便宜,大多是盜版書,但是也不影響用,正版書太貴了。”
對于一個城市來說,各種有特色的小書店的減少意味著多元文化生態的消失,因為這些書店提供的不僅是圖書,更是文化消費的場所。因此,在原有基礎上擴大經營規模,不斷尋找新領域,是書店謀求生存的一個必經之路。因此,多元化發展成為書店經營的一個新趨勢。
記者在鄭州市區內發現,現在已經有書店不再單純地賣書,他們把書店打造成為看書、購書、飲食、休閑為一體的綜合店鋪。而一瓶水或一杯咖啡的利潤遠遠超過書本身。
香港文化評論學者馬家輝表示,消費群體的消費期待比以前更為復雜、多元,消費者要能在一家店里既買到書也買到其他東西,因此形式單一的實體書店很難有好的出路,在經過一輪自然淘汰之后,必然會篩選出一部分最為優秀或者有它特殊的不可替代性的實體書店,然而它們要繼續生存,最終還是要依附于其他方面,而不僅僅是圖書的銷售。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兩年內 大連民營書店倒掉六成
新聞出版總署官員:書店被拆除被擠占致群眾買書難
“京城最強”人文書店欲關張 實體書店往哪走?
實體書店進入漫長“冬天” 是抗爭還是沒落?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