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有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之一”
2006-07-17 08:56 來源:東方早報 責編:中華印刷包裝網
知名西夏學專家、寧夏社會科學院名譽院長、研究員李范文作為《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西夏文獻》一書的主編,親自經歷了靈武縣西夏文獻公之于眾的全過程。昨日他在接受某報專訪時表示,這批文獻的出版,將令西夏學研究更為“興旺”:“尤其是這批佛經的學術價值遠遠超過了一般佛經,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版本價值同樣驚人,其中不乏海內孤本!
記者:黑水城西夏文獻長期以來是海內外西夏學研究的主要原始材料,這批靈武西夏文獻與其相比有何特殊意義?
李范文:黑水城西夏文獻大多刊刻于元代,靈武出土文獻的刊刻或印行年代,大約在元明之際,比其年代略晚。正好反映了元代以后對于西夏文化的傳承和政策環境,以及西夏遺民的生活狀態,彌補了西夏和西夏后的資料空缺。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成吉思汗征服西夏后,對西夏遺民采取了極為殘忍的政策。但靈武文獻的出土說明,直至元末明初仍然生活著大量懂得西夏文的西夏遺民,而且是有實力、有地位的西夏知識分子,否則顯然不會刊印大量西夏文字的佛經。同時這些材料和俄、英藏品不是同一來源,也正好可以從不同地理位置發現、印證一些重要問題。
記者:據說這批佛經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宗教范疇?
李范文:的確,靈武西夏文獻盡管均為西夏文字刊刻的佛經,但卻令人驚訝地發現,其涉及社會生活的多方面,包含大量直接反映西夏生活的重要史料,其學術價值遠超一般佛經。
如《金光明最勝王經》主要講的是沙陀王子在民間的故事,涉及了大量當時的民間生活;《軍抄賬》中記錄了正軍一人負擔一人合為一抄,百姓如何負擔軍人鎧甲和馬騎索具等;一張用來裱糊封皮的賣糧賬殘片和貸糧賬殘片,上面記錄了售糧日期、人名、糧食品種和價錢,由此可以推斷出當時每斗糜價150~200錢;《糧賬》中出現的借貸利息,基本為百分之五十等等。佛經中還存在不少原文的陀羅文,對研究古陀羅文也具一定價值。
記者:在這批文獻中,既有西夏時期的,也有蒙古、元代的,其版本價值如何?
李范文:我認為仍可用“驚人”來形容其價值。特別是采用活字印刷術印刷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為傳世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之一,成為目前判斷早期木活字印本的主要標本。又如《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中的版畫《西夏譯經圖》,是國內僅存的一幅譯經圖孤本。同時發現了用竹紙印刷的西夏文獻,這是國內首次發現這一時期的實物資料,說明西夏時期已經開始采用竹紙印刷。西夏文獻再發現
作為我國中古時期西北地區最為重要的王朝,西夏(1038年~1227年)前后經歷十個皇帝,在不足兩百年中,不僅創造了獨有的文字———西夏文,并留下大量的文獻。由于西夏王國的滅亡,西夏文獻也隨之灰飛煙滅。西夏文是流行于宋初到明代的西北黨項民族的文字,到清代已經完全死亡,無人能夠釋讀。
很像漢字的西夏文字
西夏是中國中古時期西北部地區一個有重要影響的封建王朝,自稱大夏國(1038-1227年),享國190年。前期與北宋、遼朝對峙,后期與南宋、金朝鼎足,近鄰還有回鶻、吐蕃政權。各王朝間的關系復雜而微妙,西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西夏首都興慶府(后改名中興府,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主體民族是黨項羌。西夏初期創制了記錄西夏主體民族黨項羌語言的文字,當時稱為“蕃文”,后世稱為西夏文。西夏文隨著西夏的滅亡而逐漸消亡,變成無人可識的死文字。西夏這樣一個重要王朝的歷史并未列入中國正史之中,致使有關西夏的漢文史料貧乏而凌亂,治西夏史者感到資料匱乏,困難重重。
西夏文的性質和漢字相同,是方塊型的表意文字。西夏文仿漢字的結構和筆畫創制,乍一看很像漢字,細看無一字與漢字相同。這使館藏西夏文文獻帶有特殊的、甚至神秘的色彩。近代解讀已經死亡的西夏文有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國家圖書館館藏西夏文文獻有突出的作用。當俄羅斯所藏西夏文文獻尚未公布的時候,國家圖書館館藏西夏文文獻是專家們可以利用的主要資料。老一輩學者利用這些資料對譯經文,詮釋文意,作出了重要貢獻。王靜如先生的成名之作《西夏研究》第1、2、3輯中的很大篇幅就是譯釋北京圖書館的西夏文佛經。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