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術:慶幸今日尚存 憂慮明天誰來守候
2012-03-20 09:43 來源:中國臺州網-臺州晚報 責編:江佳
- 摘要:
- 電腦普及,無法掩蓋活字印刷的魅力。在溫嶺一深山溝里,有戶活字印刷手藝人,現在接的客戶單已經排到2014年了。
“那個時候才20歲不到,個性跳脫,讓我每天坐在這里一兩個小時,一動不動地認字、捉字,心里很煩躁。”陳飛說,溫州的老師只教了自己一個月,剩下的全靠自己自學,因為字模上的刻字是反的,加上底板和凸出來的字都是同一個顏色,很容易眼花,“剛開始一天一個版都捉不到,主要是沒耐性。”
除了捉字,學古文也是讓陳飛頭疼的事情,尤其是家譜、宗譜里的序,不僅是文言文,還沒有標點,有的地名、事件都是未流傳開的,被老鼠或蟲蟻蛀掉一個字,上下文就連不起來了。“我們要做的工作是盡量把字補回去,這就要求有很扎實的古文功底,直到現在,我還在學習摸索中。”一邊說,陳飛還翻開一本家譜,記者看到里面有不少空字,乍讀下來很難理解。
起始于十九世紀初
據了解,陳氏一家的活字印刷始于十九世紀初。陳佩德的太公和爺爺均為晚清的秀才,父親陳壽富出身于書香門第,不會田間作業,學會了印刷,為佛堂和鄉里鄰間印刷佛經、契約及家族宗譜等等。1928年,陳壽富因“通共罪”被判刑六年,坐牢三年因病提前出來。1943年因煙毒發作而亡故,陳家印刷至此關閉。
1962年,此時已為小學教師的陳佩德,利用教學的空余時間,搬出父親留下的印刷工具,偷著學排版,學印刷,但畢竟沒有得到真傳,操作起來也不怎么順手,但對活字印刷的喜好心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1984年,由于民間宗譜修撰日盛,陳家就半公開地為周邊鄉鄰印刷家譜。
1992年,為了弘揚自家的印刷業,陳佩德從溫州請來師傅,讓高中畢業的兒子陳飛系統學習活字印刷的技藝。漸漸地,不僅兒子學會了印刷技藝,陳家的女兒、兒媳婦也都成了好幫手。兒媳婦負責裝訂,女兒則對印制好的家譜進行劃線,干起來駕輕就熟。從此,陳家活字印刷逐漸有了名聲,已經為當地及周邊縣市印刷了100余個姓氏的族譜、家譜。
由于家庭的熏陶,目前陳飛年僅12歲的兒子陳泓挺,也已經熟練掌握了捉字技巧。
明天誰來守候?
他們是最普通的手藝人?惕餍拮V,養家糊口,在經年累月謀生的歲月里,時光刻在他們黝黑臉龐上的縱橫溝壑,就像鉛胚上雕刻的活字一樣分明。
但是伴隨著從一門手藝成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普通匠人也成為文化保護中的“活化石”,成了傳統文化和印刷技術的守護者。在日復一日刻字排版的生涯里,無意間守護了華夏文明的一點星光,令它一直在歷史長河里安靜閃耀。
可是,對于這門古老技藝來說,要在現代社會里“鳳凰涅槃”,源遠流長卻如此困難。
“剛開始,活字印刷只在我們村里流傳,后來評上臺州‘非遺’后,流傳范圍越來越廣,來找我們印刷的客戶越來越多,有的還是來自寧波、青田的,現在接的單已經排到2014年了。”陳飛說。
雖然活字印刷的經濟效益還不錯,但是陳飛依然擔心這門手藝是否能夠傳承下去。“一個字模最多只能用1萬次,有些常用字半年就要換一次。而這些字模臺州根本沒有,我們的鉛字字模都是從溫州買的。字模少并且難買正說明了現在干活字印刷的人越來越少了。”另外,陳飛說,盡管兒子陳泓挺也會捉字,但是未來會不會繼承這門手藝還很難說。
“我也不知道以后會有誰來繼承我的手藝。”這是離開時,陳飛和記者說的話,言語間帶著一種無奈和遺憾。
除了捉字,學古文也是讓陳飛頭疼的事情,尤其是家譜、宗譜里的序,不僅是文言文,還沒有標點,有的地名、事件都是未流傳開的,被老鼠或蟲蟻蛀掉一個字,上下文就連不起來了。“我們要做的工作是盡量把字補回去,這就要求有很扎實的古文功底,直到現在,我還在學習摸索中。”一邊說,陳飛還翻開一本家譜,記者看到里面有不少空字,乍讀下來很難理解。
起始于十九世紀初
據了解,陳氏一家的活字印刷始于十九世紀初。陳佩德的太公和爺爺均為晚清的秀才,父親陳壽富出身于書香門第,不會田間作業,學會了印刷,為佛堂和鄉里鄰間印刷佛經、契約及家族宗譜等等。1928年,陳壽富因“通共罪”被判刑六年,坐牢三年因病提前出來。1943年因煙毒發作而亡故,陳家印刷至此關閉。
1962年,此時已為小學教師的陳佩德,利用教學的空余時間,搬出父親留下的印刷工具,偷著學排版,學印刷,但畢竟沒有得到真傳,操作起來也不怎么順手,但對活字印刷的喜好心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1984年,由于民間宗譜修撰日盛,陳家就半公開地為周邊鄉鄰印刷家譜。
1992年,為了弘揚自家的印刷業,陳佩德從溫州請來師傅,讓高中畢業的兒子陳飛系統學習活字印刷的技藝。漸漸地,不僅兒子學會了印刷技藝,陳家的女兒、兒媳婦也都成了好幫手。兒媳婦負責裝訂,女兒則對印制好的家譜進行劃線,干起來駕輕就熟。從此,陳家活字印刷逐漸有了名聲,已經為當地及周邊縣市印刷了100余個姓氏的族譜、家譜。
由于家庭的熏陶,目前陳飛年僅12歲的兒子陳泓挺,也已經熟練掌握了捉字技巧。
明天誰來守候?
他們是最普通的手藝人?惕餍拮V,養家糊口,在經年累月謀生的歲月里,時光刻在他們黝黑臉龐上的縱橫溝壑,就像鉛胚上雕刻的活字一樣分明。
但是伴隨著從一門手藝成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普通匠人也成為文化保護中的“活化石”,成了傳統文化和印刷技術的守護者。在日復一日刻字排版的生涯里,無意間守護了華夏文明的一點星光,令它一直在歷史長河里安靜閃耀。
可是,對于這門古老技藝來說,要在現代社會里“鳳凰涅槃”,源遠流長卻如此困難。
“剛開始,活字印刷只在我們村里流傳,后來評上臺州‘非遺’后,流傳范圍越來越廣,來找我們印刷的客戶越來越多,有的還是來自寧波、青田的,現在接的單已經排到2014年了。”陳飛說。
雖然活字印刷的經濟效益還不錯,但是陳飛依然擔心這門手藝是否能夠傳承下去。“一個字模最多只能用1萬次,有些常用字半年就要換一次。而這些字模臺州根本沒有,我們的鉛字字模都是從溫州買的。字模少并且難買正說明了現在干活字印刷的人越來越少了。”另外,陳飛說,盡管兒子陳泓挺也會捉字,但是未來會不會繼承這門手藝還很難說。
“我也不知道以后會有誰來繼承我的手藝。”這是離開時,陳飛和記者說的話,言語間帶著一種無奈和遺憾。
- 相關新聞:
- ·瑞安木活字印刷術赴京展演 2012.03.16
- ·印刷文化遺產保護:無紙化印刷時代的中國命題 2012.03.09
- ·瑞安木活字印刷:古老技藝傳承千年文明 2012.02.08
- ·??????????????? 2011.12.21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