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撐起京味兒“老書局”
2012-11-19 08:48 來源:北京日報 責編:王岑
- 摘要:
- 在前門大柵欄廊房二條,“崔掌柜”開的正陽書局一點兒都不起眼,一不留神就特別容易錯過了。單看門臉兒,被烤肉鋪、涮羊肉店和爆肚店包圍著的這家小書店,似乎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可是你只要推門走進去,一定會被時光倒流的神奇感一下子震住。
【CPP114】訊:在前門大柵欄廊房二條,“崔掌柜”開的正陽書局一點兒都不起眼,一不留神就特別容易錯過了。單看門臉兒,被烤肉鋪、涮羊肉店和爆肚店包圍著的這家小書店,似乎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可是你只要推門走進去,一定會被時光倒流的神奇感一下子震住。
不足15平方米的小房間,全都被各式各樣的老物件塞滿了,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找不著。陳列在書架上的幾千冊舊書,全都是跟老北京文化相關的。碼放成行的三十多個兔爺,看似隨意放置的老桌椅、老窗欞、老茶葉罐、門墩兒、城磚、胡同門牌,還有掛在墻上的老地圖,每一樣都透出歷史的滄桑,仿佛無聲地講述著老北京的往昔歲月。
“只要是跟北京沾邊兒的,我就喜歡,只要在哪兒發現了這些老物件,我就走不動道兒。”書店的主人“崔掌柜”名叫崔勇,其實是個80后,今年29歲,到他這一輩,崔家已在北京生活了整整六代。小時候,崔勇就住在廊房二條附近的胡同里;現如今,他的正陽書局已在這個他記憶中最熟悉的地方,靜悄悄地開了三年多的時間。
小門臉藏著老城歷史
正陽書局于2009年4月開業,這里雖說是個書店,但這兒有小一半的書是只能看不能買的。“有的書您要是喜歡,可以把這兒當成圖書館,沒事兒過來翻翻。”崔勇指了指書架上的《話說前門》當例子,這本書是他在報國寺的舊書攤上發現的,當時一氣兒買了一大摞,如今賣得只剩下這一本,被他當成了文獻資料,說什么也不肯再出手了。
比這本書更珍貴的,在正陽書局里還有不少,崔勇把他的這些寶貝書全都藏進了玻璃柜里。比如一部清康熙二十七年刊印的《日下舊聞》,是第一部記述北京歷史的著作,這部書如今很多專業的博物館和圖書館都沒有。還有一本《北平音系十三轍》,是他從香港帶回來的,“這本書是說北京人如何說話,北京土語中的兒化音、輕聲,在民國年間就有人進行系統研究了。”崔勇說。
翻閱崔勇收藏的書籍,一個古老的北京城便鮮活地現于眼前。一本由著名作家張恨水審定的《北平旅游指南》,把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北京介紹得清清楚楚,“哪兒能聽戲,哪兒能聽相聲,進故宮門票多少錢,甚至哪兒能喝到咖啡,這里面都寫得清清楚楚。”而他新近收藏的一本《北平電車公司復員周年紀念刊》,詳細記錄了北京電車的來歷、運行圖、工人數量和月里程表等資料,是研究北京交通史的珍貴材料。
因為書店面積有限,擺在正陽書局里的藏書,還只是崔勇收藏中的一小部分。他自己透露說,從清代經民國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版的舊書,他收藏了足有三萬多本,大多數都只能擱在家中的地下室了。
為開書店扔了金飯碗
大柵欄每天游人穿梭如織,可正陽書局的客人卻并不多,一天能進來幾十人就算不錯了,即使到了旅游高峰時期,每天的顧客也才只有個上百人左右。用崔勇的話說,“‘逛廟’的多,這客流也應了曲藝行的老話,刮風減半,下雨全無。”
其實,早在當初物色店址的時候,崔勇就知道,這兒不是個開書店的好地方。“當時我在廊房二條‘趴’了兩個月,對南來北往人流的消費習慣、人員構成進行仔細分析,結果發現,這地方真不適合開書店。”可他又覺得,沒有什么地方比這兒更能代表京味兒文化了,為此,他拿前門樓子——正陽門來為書店命名,以此來表達自己傳承京味兒文化的心愿。
選擇在前門大柵欄的胡同里開店,對于崔勇來說還有另外一個意義。從小就住在這一帶的他,對于廊房二條印象非常深刻。今天的廊房二條里常有自行車或摩托車進出,可在崔勇的兒時記憶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這條老胡同里,來往的行人總是黑壓壓的一片,連甩開膀子走路都困難,甚至還有人在這兒被踩丟了鞋。
六年前,崔勇家的老宅拆遷,在收拾家當的時候,他發現了幾樣珍貴的老物件:一張先人在老宅里拍攝的四世同堂全家福,老照片上有他高祖父的身影;還有一本他曾祖父撰寫的家族回憶錄。這幾樣傳家寶一下子就點醒了他:“我每次回家的時候,要先上兩級臺階,穿過廊子,才進得屋門。家里一進門是一水兒的硬木家具,我寫作業就是趴在紫檀條案、跪在方凳上。”從那一刻起,他開始對老北京的歷史文化著了迷,也因此萌生了開書店的夢想。
不足15平方米的小房間,全都被各式各樣的老物件塞滿了,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找不著。陳列在書架上的幾千冊舊書,全都是跟老北京文化相關的。碼放成行的三十多個兔爺,看似隨意放置的老桌椅、老窗欞、老茶葉罐、門墩兒、城磚、胡同門牌,還有掛在墻上的老地圖,每一樣都透出歷史的滄桑,仿佛無聲地講述著老北京的往昔歲月。
“只要是跟北京沾邊兒的,我就喜歡,只要在哪兒發現了這些老物件,我就走不動道兒。”書店的主人“崔掌柜”名叫崔勇,其實是個80后,今年29歲,到他這一輩,崔家已在北京生活了整整六代。小時候,崔勇就住在廊房二條附近的胡同里;現如今,他的正陽書局已在這個他記憶中最熟悉的地方,靜悄悄地開了三年多的時間。
小門臉藏著老城歷史
正陽書局于2009年4月開業,這里雖說是個書店,但這兒有小一半的書是只能看不能買的。“有的書您要是喜歡,可以把這兒當成圖書館,沒事兒過來翻翻。”崔勇指了指書架上的《話說前門》當例子,這本書是他在報國寺的舊書攤上發現的,當時一氣兒買了一大摞,如今賣得只剩下這一本,被他當成了文獻資料,說什么也不肯再出手了。
比這本書更珍貴的,在正陽書局里還有不少,崔勇把他的這些寶貝書全都藏進了玻璃柜里。比如一部清康熙二十七年刊印的《日下舊聞》,是第一部記述北京歷史的著作,這部書如今很多專業的博物館和圖書館都沒有。還有一本《北平音系十三轍》,是他從香港帶回來的,“這本書是說北京人如何說話,北京土語中的兒化音、輕聲,在民國年間就有人進行系統研究了。”崔勇說。
翻閱崔勇收藏的書籍,一個古老的北京城便鮮活地現于眼前。一本由著名作家張恨水審定的《北平旅游指南》,把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北京介紹得清清楚楚,“哪兒能聽戲,哪兒能聽相聲,進故宮門票多少錢,甚至哪兒能喝到咖啡,這里面都寫得清清楚楚。”而他新近收藏的一本《北平電車公司復員周年紀念刊》,詳細記錄了北京電車的來歷、運行圖、工人數量和月里程表等資料,是研究北京交通史的珍貴材料。
因為書店面積有限,擺在正陽書局里的藏書,還只是崔勇收藏中的一小部分。他自己透露說,從清代經民國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版的舊書,他收藏了足有三萬多本,大多數都只能擱在家中的地下室了。
為開書店扔了金飯碗
大柵欄每天游人穿梭如織,可正陽書局的客人卻并不多,一天能進來幾十人就算不錯了,即使到了旅游高峰時期,每天的顧客也才只有個上百人左右。用崔勇的話說,“‘逛廟’的多,這客流也應了曲藝行的老話,刮風減半,下雨全無。”
其實,早在當初物色店址的時候,崔勇就知道,這兒不是個開書店的好地方。“當時我在廊房二條‘趴’了兩個月,對南來北往人流的消費習慣、人員構成進行仔細分析,結果發現,這地方真不適合開書店。”可他又覺得,沒有什么地方比這兒更能代表京味兒文化了,為此,他拿前門樓子——正陽門來為書店命名,以此來表達自己傳承京味兒文化的心愿。
選擇在前門大柵欄的胡同里開店,對于崔勇來說還有另外一個意義。從小就住在這一帶的他,對于廊房二條印象非常深刻。今天的廊房二條里常有自行車或摩托車進出,可在崔勇的兒時記憶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這條老胡同里,來往的行人總是黑壓壓的一片,連甩開膀子走路都困難,甚至還有人在這兒被踩丟了鞋。
六年前,崔勇家的老宅拆遷,在收拾家當的時候,他發現了幾樣珍貴的老物件:一張先人在老宅里拍攝的四世同堂全家福,老照片上有他高祖父的身影;還有一本他曾祖父撰寫的家族回憶錄。這幾樣傳家寶一下子就點醒了他:“我每次回家的時候,要先上兩級臺階,穿過廊子,才進得屋門。家里一進門是一水兒的硬木家具,我寫作業就是趴在紫檀條案、跪在方凳上。”從那一刻起,他開始對老北京的歷史文化著了迷,也因此萌生了開書店的夢想。
- 相關新聞:
- ·福建力推海峽國家數字出版基地計劃 打造五大產業園 2012.11.17
- ·速讀:49家新聞出版企業上市 2012.11.16
- ·浙企專車迎接安徽新聞出版職業學院畢業生實習 2012.11.16
- ·《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是怎么開的》近日印刷出版 2012.11.15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