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出版模式創新進入快車道
2014-12-12 17:25 來源:《商報》 責編:周艷平
- 摘要:
- 10月20日,2014中國開放獲取周在京舉辦,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等研究人員就開放獲取的國際經驗、發展前景、面臨的挑戰以及相關政策進行闡釋,施普林格、麥克米倫旗下的自然出版集團及威立出版集團等出版商就自身開放出版的實踐同與會者進行了分享。
研究機構及圖書館
聯合爭取話語權
目前作者個人在國外發表一篇開放出版論文平均花費2000多美元,《科學》及《自然通訊》等國際頂尖期刊的價格更是超過了4000美元。面對如此高昂的價格,買方如何掌握市場話語權,SCOAP3(高能物理開放出版資助聯盟,專門致力于將該領域學術論文轉為開放出版)的模式值得借鑒。作為中國加入SCOAP3的親歷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總館研究館員鄭建程介紹了SCOAP3的聯盟模式。
SCOAP3協議今年1月1日正式實施,截至目前50%以上的高質量高能物理論文已轉為開放出版。SCOAP3支持6家出版社、10種期刊的開放出版,其中5種期刊為完全高能物理期刊。由CERN(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牽頭近40個國家2000多個高能物理組織,包括科研機構、資助機構和大學圖書館等組成SCOAP3聯盟。聯盟通過招標確定期刊,通過集體談判確定APC價格并支付出版費用,并按照國家和地區的發文量分攤費用。
這種新模式保證了價格不是由出版社單方面確定,而是由雙方協商決定,而聯盟的形式保障了作者的話語權。SCOAP3通過一系列約束機制保障了機構和作者的權益。除了作者費用由聯盟全額承擔,出版社必須向訂購的所有圖書館和機構(無論是否參與此聯盟)扣減相關費用,保障受SCOAP3資助內容不向圖書館等重復收費。
SCOAP3的聯盟集體談判打破了出版社對定價的壟斷,且招標形成期刊之間的競爭。受其啟示,最近多所受英國研究理事會資助的高校正在嘗試聯合對開放出版的APC價格和服務展開集體談判。
在國內,中科院情報文獻中心也正展開嘗試,其在會議期間發布了“資助開放出版政策試驗計劃”和“資助學術論文開放出版的實踐指南”。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主任張曉林表示將建立遴選機制,對相關期刊進行招標,向中科院旗下的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在相關開放獲取期刊上發表論文提供資助,同時制定相應的服務標準。目前已與施普林格、eLife及自然出版集團等展開相應的談判。今年5月中旬,中科院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也發布政策聲明,中科院研究人員和研究生承擔的各類公共資助科研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科研項目所產之論文,必須存儲到所屬機構知識庫中,不晚于發表后12個月開放獲取。這也為圖書館提供了不同于傳統采購的新信息資源保障模式。圖書館經費實現了由資源采購經費向支持開放出版服務經費的轉型。
國內期刊社發展方向
強合作重規范
CarrieCalder提到了一組調查數據,63%的中國作者在過去三年曾發表過一篇以上的開放獲取論文,在其他國家相應的比例為57%;49%的中國作者認為“研究成果就應當開放獲取”是其選擇開放獲取的主因,其他國家作者的比例為48%。這說明中國作者并不排斥開放出版。而從開放出版實際獲得的資助來看,中國作者似乎獲得的更多。醫科院的調查同樣支持了這一觀點,“為什么選OA”,更多的人看重同行評審的質量和效率,100%表示未來還會發表更多的開放獲取論文。
國內開放獲取發展相對較快,已有超過600種期刊實現開放獲取。但相對于國外開放獲取的發展,國內期刊社的態度相對猶豫,尚沒有建立正式的政策。張曉林透露,這些期刊還沒有通過正式政策來規范期刊、作者的權利,并且國內開放出版期刊中,完全開放出版的較少,復合開放出版和延期開放出版的較多;與國外合作出版的影響力大,自主出版的影響力小。國內外較知名開放出版期刊《Light:Science&Applications》是長春光機所與自然出版集團合作的,Frontiers系列期刊是高教社與施普林格合作出版的。并且國內還沒有像PLoS、eLife這種大型的真正互聯網開放出版期刊及BMC這種開放出版集群,很難參與國際競爭。
張曉林認為,我國現在兩三個人辦一個刊、每個單位辦一兩種刊的模式,已經不適應發展環境。開放出版有很多事情要做,小刊缺乏資源。團結起來才是辦法,包括與大出版集團和好的出版社合作,打破原有束縛,否則將失去機會。自然出版集團大中華區學術傳播總監EdGerstner認為,對于中小學術期刊來說,營造學術共同體的氛圍更重要,這是期刊的凝聚力所在。國內開放期刊的問題,不在于開放的模式,而是期刊本身。
此外,國內期刊發展還在于制度建設的問題。張曉林認為,首先是規范缺失,是否有可操作的同行評議規則和編輯流程?對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的論文處理是猶抱琵琶半遮面還是公開立即撤回?這些“質量控制”機制和表現都影響到人們對期刊的信任和期刊的發展。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選擇合作的開放獲取期刊,最看重其透明與合理的規范。期刊有必要建立明確的符合時代發展的游戲規則。在圖書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政策公正透明的期刊,肯定更受青睞。其次,一些期刊數據庫贏利模式不盡合理。張曉林指出:“國內期刊數據庫直接使用學術機構的生產內容、卻向其收取訂購費用的模式并不合理,在開放獲取時代這種模式有可能被顛覆。但如果其順應歷史潮流,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個性化服務,會有發展空間!
在傳統訂購模式下,國內期刊出版社很難同國際成熟期刊競爭,但開放出版讓大家又處在了同一起跑線上。本報采訪了國內期刊出版的幾大出版社,有的表示還沒有開展相關業務,有的表示對此不是太熟悉。如何利用這一潮流,在國際學術出版中實現彎道超車,值得國內學術出版界去嘗試。
- 相關新聞:
- ·中國出版集團全力推進品牌經營戰略 2014.12.08
- ·北人董事長張培武:電子出版的多元盈利模式 2014.11.04
- ·傳統出版業:如何借融合思維尋求數字化發展 2014.09.09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