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聚焦:看中國經濟的動力轉型
2015-01-04 10:20 來源:中評網 責編:顧穎瑩
- 摘要:
- 過去幾年,中國經濟雖然經過大規模的需求刺激,經濟增速有所回升,但很快又回到谷底。這其中的原因不僅有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周期的沖擊,更有現有宏觀政策與增長動力轉型不相適應的影響。
文章分析,在增長動力轉換的大背景上,“十三五”的中國經濟將面臨三大趨勢性變化。
其一,消費崛起的時代已經來臨。需要指出的是,儲蓄決非消費增長來源,政策刺激亦非主因,關鍵還是收入分配關系開始逐步向居民收入傾斜,而根源則是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發生的趨勢性變化。2012年中國15至59歲年齡人口比上年減少345萬人,首次出現絕對下降,標志著中國人口結構變化新趨勢的開端。由此帶來的是,自2011年開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開始出現快于GDP增長的積極變化,居民收入占比持續下降趨勢得以逆轉。理論上講,消費崛起應同時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消費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大于50%,這個條件已經滿足;第二個條件是消費占GDP比重即消費率大于50%,目前也已基本接近。隨著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以及城鎮化、工業化的加速,消費在中國經濟增長中的地位和作用將進一步凸顯。
其二,跨區域大交通大流通梯度開發格局正在形成。在30多年的改革開放歷史中,盡管有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國家戰略的支撐,但中國區域經濟的總體特點是東重西輕、非均衡發展。2013年,中國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及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打造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支撐帶的宏偉戰略,這是新的歷史條件下統籌謀劃全方位開放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中國區域開發格局將由目前的“沿海一豎”轉變為“π”型結構,“一帶一路一江”有望構筑新的戰略增長極。
其三,傳統產業和城市形態可能經歷重新洗牌。近年來,互聯網應用在中國城鄉迅速普及,第三方支付、社交網絡、互聯網金融等業態的出現,不僅深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徹底顛覆了傳統的產業布局和城市形態。一方面,網絡經濟會打破傳統商品交易模式,催生大批與之相關的新興產業,推動城市產業結構更新調整,極大豐富城市功能和內涵。另一方面,網絡經濟也會促使空間距離在約束城市發展的諸多門檻中淪為次要因素,弱化生產要素的高度集聚所帶來的規模效應,推動城市和產業空間布局分散化發展,最終可能導致大都市圈周邊的產業集群以及部分中小城市的超級商業區不再成為必要而走向裂解。
文章指出,展望“十三五”,新常態的來臨盡管不會阻止中國在“十三五”末進入高收入地區行列,但經濟增長的動力系統已經發生重大調整,傳統產業和城市形態也將不可避免遭遇業態創新的猛烈沖擊。擺脫慣性增長模式,客觀判斷趨勢變化,找準自身的戰略增長點,已經時不我待。
- 相關新聞:
- ·時政聚焦:中國經濟指揮棒之變 2014.12.30
- ·時政聚焦:中國經濟的“韌性”在哪里? 2014.12.25
- ·關注:挖掘經濟新常態下發展動力增長點 2014.12.22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