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轉型的三大秘訣你知道嗎?
2015-02-06 13:32 來源:QAD暨e-works 責編:周艷平
- 摘要:
- 中國制造業有很多突出的優勢使得我們的國際競爭對手無法小覷中國的制造力量,但同時也存在著非常多的問題和挑戰需要克服。
·高端產品上,以汽車為例,每年汽車銷售量已經達到1700萬量,但是大部分為國外的品牌,國內自主品牌從技術自主到產銷量均乏善可陳,處于巨大的虧損狀態;
以上這些現象無不意味著中國的制造企業需要應付一大堆難題,比如復雜的全球供應鏈、愈發挑剔的本土和全球客戶以及不可預測的國際市場的波動性。
為了應付這些挑戰,中國制造業需要采取積極的、全方位的戰略加以應對,這點從本次QAD和eWorks展開的全媒體調研結果上看非常契合,從產品研發能力、供應鏈管理、制造效率和成本控制、一直到服務能力,分布相對平均,可以看出制造業從業者對于中國制造可持續發展的思考和關注熱點。
首先,一個企業要生存并實現可持續的發展,首要的問題是要有“對的產品”,市場接受、消費者買單,你的產品才可能從眾多的競爭對手中間脫穎而出,而且企業必須擁有這些產品的知識產權,即中國制造業必須重視培育自我產品研發能力并積累自主知識產權,否則仍然是“世界代工廠”的經濟模式,在技術上需要依賴境外合作者和投資廠商,仍然是在賺人工差價,以市場換取競爭力的低利潤發展模式。
長期來看,目前的境外投資者在熟悉了國內消費習慣和愛好后,必然轉變為中國制造的直接競爭對手,中國制造的生存空間必然被擠占和壓縮。同樣的,但國內市場達到相對飽和時,中國制造始終需要面對全球化這一命題,如果沒有技術和產品研發能力的保障,走出去也將成為永遠無法企及的空想。這點上華為、聯想等國內企業都有充分的案例,這里就不費筆墨了。
其次,排名第二的是“精益制造”。精益制造發端于豐田,是基于對當時汽車制造業最為發達的美國汽車制造模式的考察和思考后的顛覆性的管理和技術創新,其核心的思想是“靈活”、“隨需而變”、“人的主觀能動性”,相對于美國福特等汽車制造商強調計劃性和全面控制的制造模式,更為強調人的主觀創造力和全員參與管理的企業文化,同時整個精益制造系統的推行,也非常依賴于日本文化中所強調的協作精神,這點在供應鏈協同上(排名本次調研的第三位)尤為重要,無論內部、外部的供應鏈上下游間最為重要的是準時(Just-In-Time),同時產品的質量控制也是非;A的需求,實現基本的質量控制,需要整個供應鏈到制造環節的每一個參與者(Suppliers)都做到極致精準,否則都需要建立相應的安全余量(Safety Stock/Buffer/Backup Resource)來應對突發的狀況,在精益制造的理想狀態下,任何多余的能力(包括產能、庫存、半成品、倉儲空間)都是浪費,是需要消滅的存在。
因此,但我們在思考精益制造的時候,需要從整個產品設計、設備能力、生產線布局以及供應鏈(原材料和外協制造、第三方物流)等全面考慮,缺一不可,同時最為重要的是企業甚至于整個供應鏈各個環節的全員參與管理的文化氛圍尤為重要。
- 相關新聞:
- ·中國制造業,真的很危險! 2015.02.03
- ·業績逐步見底 傳統制造業面臨逆襲良機 2015.01.30
- ·第三波制造業外企瘋狂撤退,包裝印刷業賺錢的思路該變了 2015.01.28
- ·“東莞制造2025”戰略實施 “翻身仗”指日可待? 2015.01.28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