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對比活字印刷古時更實用
2015-03-02 09:03 來源:法制晚報 責編:周艷平
- 摘要:
- 古代經書大部分是“雕版印刷”其實比較今天以電腦造材、電子造材技術為標注的新興的技術革命來說,中國古代發明的古物印刷術也是不亞于今天的技術革命。這其中就包括“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
畢昇最初嘗試時,這個問題他解決的非常好。他說,“待就火煬之,藥稍熔”,即鐵板一導熱藥熔化成糊狀,這時把字擺上,然后用一個鐵板壓它。這樣印版最后的平整程度取決于它上邊壓鐵板的程度。
那么畢昇這么好的技術后來怎么沒推廣呢?因為每一個步驟都妨礙效率。
所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的假設是不成立的。這個工藝挖個土都特別慢,更不要說這個薄如錢唇的字和涂料粘上之后活字印刷的技術了。字要穩固,意味著把它燒熱了放在鐵板上,等烤化后把它按平,按平后等它涼了之后再印,涼了它就凝固了,要想再印就得再用火烤,再把它拿下來,太過麻煩。所以說對漢字來說很難使用。
雕版印刷,一般選用紋質細密堅實的木材,如棗木、梨木等。然后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畫,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使每個字的筆畫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書了。
從這個技術上說,活字印刷要求漢字排字工人必須認真,但是雕版的工人只需要有認字的人把字寫在木板上,工人只需要看出哪是黑哪是白就行,留下黑處,去掉白處。
活字印刷的基本原理就是要把活字重復使用,把字按照一定的規律擺到架子上,下次再能用的時候直接用,相對于畢昇的泥活字來說基本上不可能。
銅活字印刷在用銅有嚴格限制的年代很難實現
活字印刷直到明代中期一度可能比較好。在江蘇的無錫,到今天上海長江三角洲這里,就有一批人是用過活字,不過最后失敗了,就是它在效率、字量幾個方面綜合比較起來,數量感覺少。
那時宋代的雕版印刷發生了巨大的技術革命。此前,刻字更像手寫的書法。宋代時出現了一個技術競爭,就是把字體改變了,改變成橫平豎直,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印刷字里邊的縱字。
如果雕版印刷不改變,活字印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它改變了。到了萬歷年間,中國的雕版印刷的絕大多數書籍,印刷字是宋體了。
后來活字印刷在中國一些家族勢力比較強大的省份印家譜,家譜相對來說印刷的數量比較少。印大量書籍時,印完后就馬上拆掉,拆掉就要馬上弄第二版是不可能的。中國雕版印刷的巨大技術優勢就在于,版在合適的條件下可以保存幾百年。
一直到清代后期,西洋的活字印刷技術傳入中國時,中國的活字印刷只保留了很小一部分印刷廠。
明代正德年間有幅圖,現在還把它稱之為銅活字,但我的觀點它不是。這里寫著叫“活字銅板”,所以他們認為這字是銅做的。但它不可能是銅做的,從技術來看,它由板和字兩部分組成,所謂活字說字是活字,所謂銅板是下邊墊的那個板是銅的。
大家知道中國古代錢幣是銅的,理論上來說,每個銅錢的價值和等值的銅是相等的,但是中國的銅資源到宋代后就很匱乏,因此宋代開始就大量使用紙錢了。對于民間用銅,國家也有嚴格的限制,如大清民間制銅像是絕對禁止的。記載說長江三角洲有大量的銅版印刷是有問題的。除去銅資源不足外,還有是造價太高。一部銅活字印刷的作品相當于20萬兩銀子,20多萬兩銀子如果印出來效果好也值,但是印出來并不好。
但為什么福建人覺得可以用銅呢,因為任何時代都會有一些奇怪的人做奇怪的事,但是我們為什么說不行呢,按照很多學者的說法就是嘉靖年間、正德年間前后這樣的書就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大規模出現了。長江三角洲一代人杰地靈,聰明的人們怎么會干這么不合算的事呢?所以有些事情我們用最簡單的辦法就可以判斷出來。所以說歷史真的很簡單,一點都不復雜。
專家簡介
辛德勇: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研究,兼事地理學史研究,曾出版《隋唐兩京叢考》、《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等學術論著。
- 相關新聞:
- ·古代各階層利用雕版印刷傳播佛教 2015.02.02
- ·我國將推首套傳統文化教材 雕版印刷有望入江蘇版 2015.01.20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