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中國經濟,要起風了!
2015-03-03 14:25 來源:微信公眾號 責編:周艷平
- 摘要:
- 最近,網上不斷傳播著這樣三種信息:一、大量外資出逃中國,中國經濟堪憂;二、中國面臨通縮;三、中國降息降準調控政策出晚了,應該兩年前就開始降準降息。
現在還有一個論調很流行,即中國要通縮了。根據是什么呢?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外貿數據在2015年1月由較大幅度下滑;二是PMI、CPI和PPI等相關數據的不理想。
據海關數據,2015年1月,我國進出口總值2.09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10.8%。其中,出口1.23萬億元,下降3.2%;進口0.86萬億元,下降19.7%;貿易順差3669億元,擴大87.5%中國1月貿易順差達600.32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首先,我們知道,歐美經濟都不怎么樣,外需下降決定了外貿出口增長空間不大。所以,我國早已調整了依靠出口帶動經濟發展的模式。之所以1月進出口的額度降低了,最大的原因是價格的下跌。據統計資料,2015年1月比2014年1月進口減少的額度是2110億。其中,進口原油省了565億,進口鐵礦砂省了283億,進口煤炭省了15.7億,進口成品油省了115億,進口初級形狀塑料省了21億,進口銅材省了21億,加在一起節省約1021億人民幣。這意味著,進口減少的2110億中,近一半是我國進口境外大宗商品省下的錢。當然,大宗商品的規模也降低了,特別是鐵礦石、煤等,原油倒是基本持平。之所以下降,原因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
進口大宗商品省錢了,相應出口的價格一定也會受到影響,再加上西方國家因經濟原因需求增長空間有限,所以進出口出現下滑就可以理解了。但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在貿易下滑的情況下,貿易順差則是創了歷史記錄。這說明什么?說明我們的產業升級、經濟結構轉型是有成效的。說白了,進口商品價格大跌為我們國家省了錢,出口的商品總體價格有所上升或部分商品價格下降但因成本降低而利潤增加,這說明我國出口的商品能獲得比過去更多的整體利潤。
站在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角度觀察,現在這種狀況是很理想的轉型狀態,怎么就叫快通縮了呢?
有人之所以認為要通縮了,還有原因就是1月的PMI、CPI和PPI數據。這些數據所體現出來的,是經濟增長壓力增大,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中國經濟今年保持7%的增長速度是沒問題的(據報道在今年兩會將調降今年經濟增速)。7%的凈增速,哪里有中國這么大的經濟體增長在7%還能叫通縮的?如果中國經濟都叫通縮了,那歐盟零增長算什么?是不是已經快縮死了?
更何況,中國的存款準備金率決定了中國金融體系有足夠的流動性可以釋放,中國也有足夠的降息空間,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也還在良性增長。這些,都決定了中國的宏觀政策面可以用的工具還有很多,這種情況怎么可能會讓通縮出現?所以,所謂通縮的擔憂是多余的,中國現在有足夠的調控能力,讓經濟維持在正常的軌道。
- 相關新聞:
- ·印刷業要受住中國經濟換擋的陣痛 2015.03.02
- ·王建:中國經濟增長數據深度分析 2015.03.02
- ·中國經濟增長下滑牽動全球印刷業 2015.02.06
- ·2040年前中國經濟都是了不起的 2015.02.02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