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國制造亟待回歸“本心”
2015-03-13 09:05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 責編:周艷平
- 摘要:
- 西鐵城精密(廣州)有限公司突然宣布關閉,微軟逐步關停原諾基亞在華的北京和東莞工廠,日本大金、夏普、TDK等計劃進一步把制造基地遷回日本本土,松下、耐克、三星、船井電機等則在加速把生產業務從中國遷到東南亞和印度……不難發現,外資撤離主要針對中國單純以加工為主的制造業。
在《中國能否趕超日本》一書中,作者指出,中國一些大企業盡管依仗國內市場的輕車熟路,憑著在國外市場的超低價格,形成巨大的銷售量,但是其生產的產品基本還是“過去由日本獨自制造的那些產品”,只不過制造成本非常低廉而已。特別是中國市場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無比的消費空間,低價格普及品已經足以受到歡迎,最大限度滿足企業開工率和一定的利潤,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企業也許真的不怎么去考慮“依靠制造一級品來競爭,或是參與新技術開發的競賽”。
就在今年春節,佛山傳來“企業崗位缺口人數將有8萬-9萬人”的消息。不少外來務工人員在過完節后,又坐上汽車和火車,直奔那些有經濟開發區的城市去。于是,用工企業的要求也一降再降,“只要是個人就可以了”。
“中國缺乏制造業文化。中國制造業老板的目的是掙錢,合適時馬上轉移到其他更掙錢的行業中。中國還缺乏熟練產業工人,同樣是因為工人的目的是掙錢而非在崗位上精益求精!庇性u論人士說道。
陳博士認為,不少制造企業盲目短視,為了眼前利益放棄長遠規劃,企業家有惰性,對產品的創新和研發投入不夠。相比于10年、20年前,中國產業工人無論是素質還是技能都有大幅提升。我國制造業整體水平不高,和我國生產方式的落后有關。這也導致從業人員即使擁有高水平高素質,也無用武之地。
變革生產方式
“目前,我國的生產理念、生產設備、生產投入、生產產出以及整個過程中的要求和標準,都和我們所提出的發展方式不符,也不符合世界制造業發展趨勢。”陳博士指出。
美國在“新一代制造計劃”中指出,未來的制造模式將具有批量小、質量高、成本低、交貨期短、生產柔性、環境友好的特點。未來的制造企業將是:以人、管理及技術三要素組成,以人為本。美國通用電氣(GE)于2012年秋季提出了“工業互聯網”(Industrial Internet)概念,這是一個將產業設備與IT融合的概念,目標是通過高功能設備、低成本傳感器、互聯網、大數據收集及分析技術等的組合,大幅提高現有產業的效率并創造新產業。
日本鑄造工廠則提出了3R的環境保護新概念,即:減少廢棄物、重用及回用。與此同時,日本各企業也在推進M2M和大數據應用。對于3D打印機等尖端技術,日本政府也加大了財政投入。2014 年,經濟產業省繼續把3D 打印機列為優先政策扶持對象,計劃當年投資45億日元,實施名為“以3D造型技術為核心的產品制造革命”的大規模研究開發項目,開發世界最高水平的金屬粉末造型用3D打印機。
作為全球制造業最具競爭力的國家,德國“工業4.0” 很好地契合了德國自2013年以來力推的創新概念!肮I4.0”項目主要分為兩大主題,一是“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二是“智能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該計劃將特別注重吸引中小企業參與,力圖使中小企業成為新一代智能化生產技術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時也成為先進工業生產技術的創造者和供應者。
美國、日本、德國的上述做法,揭示了世界制造業的發展趨勢,即制造的全球化、技術的高級化、產業的集群化和制造的綠色化。
陳博士指出,目前我國制造業仍存在“三高一低”的現象,只有多向新能源、清潔能源和清潔的生產方式上改造,我們的生產方式才會有大改變,我們許多高素質高水平的勞動者才會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以制度促創新
經濟學者余豐慧在網易財經《亦觀察》中撰文指出,從經濟深層次原因來看,經濟結構調整上的嚴重失誤導致了中國制造業實體經濟被邊緣化、空心化是外企制造業撤離的根本性原因。
從2002年到2012年這十年中,前6年盲目擴大低端制造業出口,耗盡了資源能源、勞動力和環境成本,結果這種依賴外部的經濟模式遇到2008年經濟危機后徹底熄火。本來應該忍痛加大經濟轉型力度、調整經濟結構,結果卻走上了以房地產為支柱、大投資大肆放水貨幣的經濟發展路子。使得各種資本等生產要素都涌向房地產領域,徹底掏空了實體經濟和制造業。中國本土企業都把資源投入到了房地產領域,都感覺實體經濟不賺錢,外企豈能獨善其身?
- 相關新聞:
- ·2015年制造業負擔越來越重,老板們干還是不干? 2015.03.12
- ·澳媒:中國制造業存弱點 強大形象沒那么可怕 2015.03.05
- ·中國制造業,真的很危險! 2015.02.03
- ·業績逐步見底 傳統制造業面臨逆襲良機 2015.01.30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