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人見證的印刷變遷
2015-06-25 08:56 來源: 內蒙古日報 責編:周艷平
- 摘要:
- “咔嚓、咔嚓……”在多倫縣頤和堂印務經營部內,一臺小型自動單色膠印機正在飛速運轉,不到半個小時,500張散發著墨香的宣傳單整齊出爐。“這次活兒不多,你看,這么一會兒就完工了。”郭興幫笑道。
【CPP114】訊: “咔嚓、咔嚓……”在多倫縣頤和堂印務經營部內,一臺小型自動單色膠印機正在飛速運轉,不到半個小時,500張散發著墨香的宣傳單整齊出爐!斑@次活兒不多,你看,這么一會兒就完工了!惫d幫笑道。
今年66歲的郭興幫一輩子與印刷打交道。他告訴記者,從爺爺那輩開始,郭家就一直從事這個行業。從石印、鉛印到膠印,四代人親眼見證了印刷術的變遷。
石印,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郭興幫的父親郭向川當時掌握的印刷技術就是石印術,是利用“油水不相溶”的特點創制的。父親雖已過世,郭興幫對石印的基本程序仍然記憶猶新:先用毛筆將文稿抄寫在白紙上,再將其平鋪在石版上,上面涂上脂肪性的藥墨,使原稿在石版上顯印出來,涂上含酸性的膠液后,石頭就變成印刷機了!案赣H的毛筆字寫得特別漂亮,是我爺爺教的。”說起這些,郭興幫很自豪。
上世紀40年代,郭家從山西遷入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創辦了頤和堂石印局,1956年公私合營更名為頤和堂印刷廠。同時,石印技術也被后來居上的鉛印技術所替代。
1965年,多倫縣征得一部全盟僅有的木刻版本《口北三廳志》,決定翻印?墒牵敃r多倫印刷的簡化體鉛字有限,不能滿足古籍的印刷需要,尤其是生僻字,更是解決不了,郭向川提出采用石印。翻印自1965年5月開始,歷時350天,全書約26.8萬字。在郭興幫的家中,記者看到了20頁石印版復印件,文字書寫規矩、地圖清晰、印章逼真,完全不比現在的印刷水平差。
1975年,26歲的郭興幫進了印刷廠當學徒,他學習的是鉛字印刷術,就是以火熔鉛,以鉛鑄字,以字排版,以版印刷。回想起當年的排版生涯,他感慨不已:現在從排版到付印,一二十分鐘就能搞定。以前的工序要復雜得多!拼成一個版就得一個多鐘頭,排版人員需要根據文稿從字架上挑選鉛字,字架上的數千個常用字、部位字、繁體字的位置都得爛熟于心。一個個鉛字排成文章印出樣張,幾經校對后才能付印。遇上錯字,排版人員得用鑷子夾出來,揀出正確的字填上,再澆鑄鉛版進行印刷!芭虐媸莻體力活,也是個細致活,加班是家常便飯,那個時候真是累人。
2001年,郭興幫提前退休,與家人一起成立了頤和堂印務經營部。當時各大城市已經廣泛使用膠印機,計算機在膠印中的應用及膠片輸出機的問世,大大提高了膠印機工作效率。隨著訂單的逐漸增多,郭興幫于2006年花費4萬多元購置了一臺中田小型自動單色膠印機,這臺膠印機一直使用至今。在這個87平方米的印刷室里,裁紙機、訂本機、排版機錯落擺放,對郭興幫而言,這都是他最寶貝的東西。
“我都66歲了,快干不動了!惫d幫無奈地告訴記者,唯一的兒子對印刷并不感興趣。目前,家里的印刷業務一直由女兒郭東英承擔!肮媚锂吘股戆逍,我心里還是希望兒子能承擔起這份家業。”老漢坦言。由于郭家人為人誠實守信,做事認真,即使現在印刷行業不景氣,頤和堂印務經營部的生意也一直不錯。
如今,印刷行業革新不斷,數字印刷、3D印刷都已不再新鮮。“時代進步了,印刷業肯定也是不斷發展的。眼下,這臺機器還能應付,以后的事情就交給下一代吧!崩蠞h笑得很憨厚。
- 相關新聞:
- ·握H03DSp: 亮p7亓 2014.12.03
- ·廣州印刷歷史博覽館揭密印刷變遷 2012.03.19
- ·無水膠印技術利大于弊發展潛力巨大 2011.02.11
- ·1991:印刷業告別“鉛與火”(圖) 2009.09.26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