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印刷業發生的變化與面臨的壓力
2016-06-16 07:18 來源:印刷工業 潘曉東 責編:喻小嘜
- 摘要:
- 盡管環境艱難、壓力巨大,但企業的未來之路在自己的腳下,靠的正是管理者“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發展與變化機遇”的能力。
對于印刷企業經營者而言,在“十三五”開局之時研判走勢,設定企業發展方向至關重要。因為,“一個企業只能在企業家的思維空間之內成長,一個企業的成長被其經營者所能達到的思維空間所限制”(美國管理學者彼得·德魯克語);因為,我國印刷業面對的形勢已經發生變化。近日,中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協會的同志不辭辛勞下基層調查,這種做法值得肯定。筆者也愿意拋出自己的看法,引發眾人的思考。
印刷業已經出現四重變化
從大處著眼,近段時間印刷業出現的變化至少有以下四重。
變化之一:順應“去產能”要求,選擇收縮或退出。
波浪型前進、螺旋式上升是事物發展的規律,一陣奔跑之后需要歇腳,重聚能量,因此,不能期望印刷業在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持續發展后依然高速向前。何況互聯網的發展引發了信息獲取渠道的多元化,對內容印刷業的沖擊很大,2015年的報紙印量便較2011年下滑了三成有余,為此,企業需要調整布局,轉型升級。
試看近一段時間行業內已經出現的變化:也就在近幾個月,利豐雅高深圳公司關了,上海的秋雨公司關了,連近年來產值一直雄踞國內老大地位的美國當納利公司也關閉了其北京工廠。如果說,上述公司都還屬于書刊與商業印刷企業,那么還有消息稱,僅2016年前4個月,廣東地區就已有24家包裝印刷企業被法院、工商局等權威部門公告“失聯”。如果說,這是企業主動選擇“去產能”,那么上海市通過2016年印刷許可證核檢,“消失”了占比達到3.8%的168家公司,就是被動的“去產能”了。毫不客氣地說,現存的十萬家印刷企業中還不乏部分僵尸企業。
很多企業都愛抱怨成本上升、工價下降、企業獲利能力減弱。究其根源,產能大于市場需求是本質,如果這一局面得不到改觀,印刷工價也就不可能上升,因為總會有印刷企業為了生存以低價獲取業務。唯有通過“去產能”實現產能與需求間的重新平衡,才有可能推動印刷工價重回合理軌道。可以肯定地說,印刷的“去產能”趨勢還將進一步得到延續,直到贏得新一輪的供求平衡。
變化之二:順應“供應側”改革要求,拓展產業鏈。
順勢是企業能夠盈利的基本前提,供過于求的市場除了需要“去產能”,還要求企業必須重視“供應側”改革,研究消費者的需求,拓展企業的產業鏈。有著資金底氣的上市公司近段時間頻放大招,為行業樹立了榜樣。
美盈森集團宣布將投資34.68億元打造5個包裝新項目;合興包裝則以6.25億元收購“國際紙業”旗下的14家地處中國內地與4家地處東南亞的瓦楞紙箱生產基地。這些舉措是為了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鞏固企業在包裝領域的領先者地位。
長榮出資收購海德堡斯諾伐克印后企業,聯想之前其已經收購了海德堡的印后部分,由李莉掛帥的長榮意在成為國際印后產業佼佼者的想法昭然若揭。當然,長榮的產業鏈延伸還不止于此,還在上市之初,以印后設備制造為主業的長榮便通過注資貴聯等方式昂首進入獲利能力最強的煙包印刷領域,按照2015年年報,印刷產值已經占到該公司當年11.11億元總營收的49.44%。
至于奧瑞金出資收購中糧包裝27%的股權,界龍出資6.3億元收購國內票據印刷巨擘伊諾爾,姚記撲克宣布走“大娛樂大健康”的道路,亦都是著眼于戰略布局,絕非小打小鬧。
上述這些舉措的成敗如何尚有待觀察,考驗的是決策者的市場判斷與運行團隊的執行能力,但敢于突破就值得肯定。誠然,對中小型印刷企業而言,很難像上市公司一樣具備做大動作的實力,但根據市場需要,以成為市場不可或缺的補缺者作為自己的調整方向則是完全可能的。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