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傳統印刷術的活化石:古老莊嚴的印經院
2016-08-07 08:56 來源:南方日報 責編:喻小嘜
- 摘要:
- 德格印經院,又稱“德格吉祥聚惠經院”,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是藏區三大經院(布達拉宮印經院、日喀則印經院、德格印經院)之一。它里面收藏了當今國內近70%的藏文文獻印版,其藏書之豐富,經典之齊全,均居藏區三大印經院之首,被奉為神圣的宗教圣地和藏族文化中心,也是世界傳統印刷術的活化石。
德格印經院
德格距離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府康定588公里,可以從成都進去,先到甘孜縣,然后從甘孜縣再到德格。據報道,雀兒山隧道已經開始動工了,這是世界上第一座海拔4300米以上的超特長公路隧道。假以時日,隧道開通之后,挺進川西就不再艱險了。
也許,德格這個名字對于很多城里人來說不無陌生,但是只要你稍微了解一點康巴文化和藏文化,那么,你一定會對德格刮目相看。對于了解藏文化的人來說,德格印經院絕對是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雖然已是多年以前的經歷,但是那個古老而又莊嚴的印經院,那些古樸而又沉重的絳紅色印版,仍不時在某個月朗風清的夜晚浮現在我的腦海,給我無限的遐想和篤定的力量。
從甘孜縣到德格縣,必須翻越雀兒山。之前,根本不知道雀兒山是以“飛鳥難度”的險峻而出名,沒有任何的心理準備,只當作是翻越川西北隨便的一座高海拔的大山而已。雀兒山的埡口海拔是5050米,最高處是6168米。車子一路盤繞上行,車輪底下的公路,本來是無路可走的,完全是人類硬生生地在險絕的深山懸崖中,開辟出道路一條。那一次的坐車至今想起來都是心有余悸的。我們的車子一邊是貼著山體嶙峋的峭壁而過,一邊是毫無遮攔的萬丈深淵,前行的道路坑坑洼洼顛簸不已,時而在山泥碎石路上戰戰兢兢地與對面的車子擦肩相會,時而在飛沙走石中踩著剎車急拐彎。車子外面的險惡,固然使人驚出一身冷汗,車子里面的氣氛,也足以讓人感受到內心惶恐的擠壓。剛開始時,一車子人還有說有笑的,但是隨著道路的艱險,大家都不再言語了,只是緊張地看著路的前方,又或許各自在心里默默地祈禱。同車一位模樣清秀的小喇嘛,一路上不停地往車外拋灑一疊疊粉紅色的紙片(當地人叫做“龍達”)。而我身旁的大胡子藏族司機嘎恩,一邊緊緊把握住方向盤,一邊念念有詞地禱告著什么。坐在副駕駛位置上的我,一直大氣都不敢出。好不容易走過了一段令人心跳的道路,來到了一個稍微平坦的山口。山口處有一座小山似的瑪尼堆,七彩的經幡被山風吹得飄飄揚揚,似乎在庇佑著每一位前行的路人。
德格,這個四川省最邊遠的小山城,因為有了赫赫有名的印經院,而一舉成為整個藏民族精神信仰的制高點之一。周末的午后,因為擔心會提早關門,我們還沒有來得及找到住宿的地方,就背著行李直奔印經院去了。依山而起、坐南朝北的德格印經院,是一座大型的藏式四合院建筑,四周環境安謐。在印經院南大門樓上,兩個泛著金光的平頂法輪兩側,安放有銅質鎦金孔雀一對,栩栩如生,為瑞祥的氣氛倍增了幾分皇氣。據說,那一對鎦金孔雀,是清朝皇帝對建院人、德格第六代法王卻吉·丹巴澤仁的嘉許和恩準。
在印經院里,看著質樸又厚厚一疊的經書,心存敬畏,曾經閃過一個念頭,想帶上一兩本經書回家來。但是我真的不知道這經書一旦離開了它的本土,是否就會因都市紛繁的紅塵而失去靈氣。印經院里彌漫著一種酥油和墨香混合的味道,那是一種由古老建筑和古老印刷混合而成的奇特氣息。柔柔的光亮透過小小窗戶映照著印版收藏庫房,我們看見一排排頂上樓閣的木架上,整齊有序地排滿了一塊塊沉重的印版,在一抹絳紅色中顯得格外有分量和厚重。我們屏住氣走過印刷室、印版收藏室、晾紙曬紙室以及各種工序的工作室,那都是清一色的男性工人。最為壯觀的、也是工作量最大的是印刷工序,工人們一字排開,兩人一組,一個負責刷墨和翻紙,一個負責拓印,一起一伏,一氣呵成,嫻熟流暢,非常默契。工人們干活的樣子很是專注和投入,全然不理會我們的驚訝和贊嘆。
- 相關新聞:
- ·走進百年德格印經院 探索百年印刷史 2013.09.09
- ·德格印經院悉心保護幾百年印刷工藝 2011.07.11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