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投資書刊膠訂設備的一些看法
2007-03-28 00:00 來源:印刷世界 責編:中華印刷包裝網
讓我們先來把以上討論做個總結:
·我國是一個書刊大國,膠訂業務在所有書刊裝訂形式中占有絕對的主流地位,長線活(單一品種大印量的產品)非常豐富,其中包括教材、暢銷圖書等;
·產品周期逐漸縮短,而產品質量要求卻逐漸提高;
·裝訂尤其是膠訂工序產能的無法滿足,正在困擾很多印刷業者;
·裝訂工價低廉和越來越高的人工成本幾乎成為不可調和的矛盾;
·印裝材料使裝訂工序的進一步發展受到了限制。
那么是否有一種渠道,既能解決企業生產上的瓶頸,又能對生產成本進行有效合理的控制呢?
讓我們來算下面一筆帳,假設一個企業需要達到10萬本/日的生產能力:
A.一條膠訂聯動線,采用的生產人數是24~28人;B.采用手工配頁+單機包本+單機三面刀要至少100人;C.采用配頁單機+單機包本+單機三面刀至少60 人(由于要統計所有機型和產品模式將是一個非常繁復的過程,故以上數字采用概數,并不代表準確統計)。我們很容易看到差異,由于人工的節省,按經濟中等城市來計算成本,采用A聯動線的生產模式將至少比采用B模式節約人工成本120萬元/年(如果嚴格按照人工工資+獎金+人員福利+勞動保護+管理成本的模式來計算人工成本,則將遠遠不止上面的數字),采用A模式將至少比C模式年節約成本不少于40萬。
事實上,有經驗的企業管理者完全能看到上面的統計并不完整,畢竟采用聯動線的生產模式將帶來一些附加成本,如:設備維護成本、設備折舊、電耗等等。但另一方面,管理者也應當看到聯動線將給企業帶來如下隱性收益:勞動環境的改善和勞動強度的降低之于員工流動性降低、設備本身之于產品質量的穩定與提升、印后工序的產能穩定之于業務的穩定并直接帶動印刷等相關工序的業務量的提升等等。
可見投資聯動線非常值得我們那些有能力的大中型印刷企業考慮與重視。有一組數字同樣值得我們關注:2001年國內聯動線保有量為966臺,2002年國內保有量達到1 113臺,增長幅度超過10%,而此后一直以每年3 0 ~4 0 臺的速度增長。這也從一個側面佐證,國內的業主已經開始高度傾向于機器為主的高自動化的生產模式。
那么我們需要投資什么樣的設備呢?幾乎很多人都會不假思索的提出:高效、穩定、能夠適應國內的生產條件、維護便利、設備投資少。
現在國內可供選擇的設備大體上有三種:一類是進口設備,一類是國產設備,另一類是介于進口和國產之間的北人-TSK牌膠訂生產線。
比較著名的進口設備包括馬天尼、柯爾布斯、沃倫貝格,國內用戶的普遍評價是該類設備生產過程穩定、生產率高、自動化程度高,但同樣昂貴的價格和高額的關稅正考驗著每一個準備購買者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這些設備普遍將更完善的自動化、更小的占地面積(歐洲國家的勞動力以及場地不可和國內相提并論)、更高的速度、更多的附加功能,放到了一個和國內情況相比有些超越的程度。筆者認為,作為國內用戶是否真的有必要為這些內容買單?
國產設備,其中主要是上海紫光和深圳精密達。上海紫光是國內最老牌的膠訂設備生產企業,其膠訂生產線在國內也有相當高的保有量,而精密達則借助其在技術上的創新概念沖擊市場。但短期內還看不到兩個產品和進口設備在技術層面上的競爭力。
北人與日本TSK公司合作的膠訂聯動線,設備由TSK公司獨立生產,價格則介于進口和國產之間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