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華貿易政策為何轉向強硬
2007-04-30 00:00 來源: 廣州日報 責編:中華印刷包裝網
近來,中美經濟關系不斷傳出令人不快的消息。美國的《貿易評估報告》點名批評中國是“不公平的貿易伙伴”,一些議員則重提“中國操縱匯率”的老調,政府高官也一改往日立場,對議員的煽動隨聲附和。不僅如此,美國方面還向中國商品同時揮舞“反傾銷”和“反補貼”兩支大棒,并以“保護知識產權不力”和“阻礙美國商品進入中國市場”兩項罪名,一紙訴狀將中國告向WTO。美國對華貿易政策似乎突然轉向強硬。
眾所周知,中美關系發展勢頭一直不錯,兩國之間有戰略經濟對話、經貿聯委會、聯合經濟委員會等相對順暢的溝通磋商機制,美國為何要突然對中國采取單方面的制裁和強硬措施?這背后有怎樣的政治背景?筆者的觀點是:美國對華經貿政策轉向強硬,既有短期因素,也有戰略考慮,中國應該加強風險意識。
對于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變化,美國輿論也給予了高度關注,并大體給出四種解釋:“壓力增大”、“耐心耗盡”、“權力交換”和“先發制人”。所謂“壓力增大”,是指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再創新高,民主黨控制的新一屆國會責成布什政府必須有所作為;所謂“耐心耗盡”,是美國認為中國在國內經濟改革方面進展緩慢,美國逐漸對中國失去耐心;而所謂“利益交換”,是說布什政府試圖通過對中國示強,討好國會的民主黨人,以換取國會延長對總統貿易談判的特別授權期限。而所謂“先發制人”,則源于美國政界流傳的所謂“美國強硬,中國就會讓步”的“潛規則”,在5月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之前先給中國一個“下馬威”。
這些對短期因素的強調,雖然充斥著濃重的美國式邏輯,卻也多少反映了美國當前的政治現實和一些人的想法。但除此之外,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突然變化,還有長期和戰略性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美國對華政策的總體設計。在美國戰略界看來,同一個規模如此巨大、崛起如此快速的“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日益深化的經濟關聯,對美國而言是一個史無前例的挑戰,美國必須從戰略高度構建對華經濟政策,確保自身的優勢地位和絕對安全;同時,在美國“變革外交”的戰略視野中,中國是一個正處于“戰略十字路口”的轉型大國,必須通過有效手段對中國加以“引導”和“對沖”,而經濟活動是其最重要的杠桿之一。
因此,當前美國在經濟領域以強硬手段向中國施壓,既反映了美國對華心態的微妙變化,也是其國內政治角力和微觀利益算計的結果,更有確立對己有利的雙邊關系框架的長遠戰略考慮。其最終目標是通過軟硬兩手交替使用,在從對華交往中獲益的同時,防止中國對美國的全球政治和經濟霸權構成挑戰。這是美國在處理同貿易和投資伙伴的關系時的基本目標和一貫手段,也有專門針對中國崛起的特殊意味。
未來幾年,中國的經濟改革和對外經濟交往進入更加深化的階段。一方面,我們要對可能遭遇的更加頻繁的經濟糾紛保持平和心態,將其視作正常經濟活動的組成部分,不必大驚小怪;另一方面,也要對自身成長給世界造成的沖擊以及可能引發的政策反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吸取墨西哥、日本等國的前車之鑒,防止因屈從于外部壓力或對形勢估計不足,而造成本國經濟停滯甚至衰退。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