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出版業十年之變化
2007-07-03 00:00 來源:光明網 責編:中華印刷包裝網
九七前后每次參加國際書展和臺北書展,遇到的英、美或臺灣同行總是重復詢問上面的一連串問題。如今塵埃落定,相信大家都心中有數了。
令“災難論者”大跌眼鏡
眾所周知,回歸十年,香港的出版業遇到大大小小困難倒不少,但主要并非英、美或臺灣同行關心的那些問題。香港并沒有收緊對出版業的管理,一如既往,開辦出版社只需要做簡單手續的商業登記。香港政府沒有設圖書審查制度,無論什么意見,甚至辱罵政府的圖書都能繼續出版。九七回歸后,香港市民普遍接受了簡體字,部分中小學還把簡體字納入中文課程,與繁體字一并教授。但十年來香港出版的圖書還是采用繁體字,大量繁體字圖書依舊從臺灣進口,銷量遠超過內地運過來的簡體字圖書。九七回歸后的香港政府實施一系列推行中文教育政策,但市民也看重英語教育,英文圖書賣得火紅,市場繼續擴大。種種出版和圖書銷售趨勢,都令災難論者大跌眼鏡。
我覺得十年來香港的出版社數量有所增加,主要是非純文學、較依循商業規則運作的出版社多了,部分出版社還特別針對分眾市場,看起來十分熱鬧。當然,這十年間結束的出版社亦有不少,但主要都是較小規模、個人興趣式的出版社。轉變純粹來自商業規模的更替,按經濟規律發展。幾家發展迅速、市場份額大幅度擴張的出版社,如經濟日報出版社、天窗出版社等,都是清楚市場導向,有計劃有步驟地發展起來的。
圖書出版在變化
十年來香港的出版物也趨向多樣化和多元化,題材繁雜,各自精彩。過去出版社出版圖書偏重文學類,如小說類圖書,令讀者產生錯誤印象,把圖書出版等同文藝創作。現今出版多元化,書種選擇增加了。尤其是近年出版的圖書,既有文藝創作,也不乏投資理財,商業管理,個人健康,生活趣味,社會政治時事分析和評論。這些新題材之中,如社會政治時事分析和評論類圖書,過去是“票房毒藥”,很難賣得出去,如今卻成為重要品種,可見讀者的口味也有一定變化。
圖書的內容編排上,近年也多了新意。普遍現象是內文的文字減少了,市場上出現不少圖文書。自少習慣畫面視覺的電視一代日漸成長,他們慣從圖像取得信息,甚至不慣依靠文字,或是圖文并重,才會導致圖文書出現。這個現象并非香港獨有,內地、臺灣,甚至歐美亦莫不如是,可見已是普世的趨勢。我個人另一觀察是,近年來與網絡有關的出版物紛紛面世,無論內地或臺灣,都見把網絡作品轉輯成紙本圖書,即所謂“網絡小說”。新人的創作先在網絡走紅,然后紙本圖書跟進,成為暢銷作品。也有出版社的操盤者借助網絡,把新秀作品轉到網絡發表,全面催谷,增加他們的知名度,以打造暢銷書。這兩個現象香港也有,但未見成勢。香港較多的例子,是不少無名作者的網志(Blog)文章受到出版人注意,邀約結集成書。本來是個人發表意見的園地,變了圖書出版的準備,相信網志作者也始料未及。不過,香港的網志文章大多數是知識性重于娛樂性,未必有條件成為暢銷書,炒作性不及網絡小說。
十年來香港出版的圖書,其中不乏每種印數相對減少。可能因印刷技術受限制,十年前,每種圖書的印數起碼要二至三千冊才劃得來,否則每冊成本太高,不劃算;現今因印刷技術改善,或印刷工序北移,成本相對下降,每種圖書印數只有一千冊的并非罕見。一些過去不可能出版的小眾圖書,近年來反而有機會印刷出版。正面看這個現象,則新進作家的作品得到出版機會,可以避免埋沒人才;但負面地看,印數下降,令一些不合格的作品也涌進市場,耗用了日漸短缺的木材資源,也浪費了書店的寶貴空間,出版社的競爭加劇了,每種圖書的讀者人數卻減少了,出版工作越來越困難了。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