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杂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用戶名
  • 密碼
  • 產品
供應
求購
公司
資訊
展會
評論訪談專題話題印搜動態
國內國際環保視頻產品導購
活動展會設備印品世界
行業動態企業動態營銷電子商務政策法規統計商機
印前印中印后包裝器材耗材油墨
膠印數碼標簽CTP紙箱創意絲印柔印其他
展會專題企業專題資訊專題技術專題
文化人物社會
展會預告會議預告展會資訊國內展會國際展會推薦展會
印刷包裝絲印
印刷包裝絲印
印刷包裝絲印
您當前位置: CPP114首頁> 正文

印刷行業的培訓市場呈現出混沌局面

2005-07-28 00:00 來源:中華印包網 責編:ge ran

 如果讓印刷企業歷數經營瓶頸,首當其沖的一項便是人——從企業高層到普通的操作人員,工作的熟悉和經驗的積累都需要再學習的過程,都需要適時到位的培訓。 

    但細觀印刷業,完備、多層次的培訓體系并沒有建立起來,企業多是“自產自銷”,由自己來承擔這份責任。但是,以企業單獨的力量,無論從培訓的廣度、深度來講,還是從成本角度來說,都未見得是最佳選擇。參考國外經驗,社會力量對培訓市場的介入甚至擔當主力,應是一個發展趨勢。 

    反觀國內目前印刷培訓市場,卻是實力弱小,良莠不齊。強烈的市場需求與混沌無序的供給之間,形成了極大的落差和空白點。 

     在過去的幾百年里,我們一直習慣于用直線和線性方程來解釋現實。而現在,混沌數學卻將我們生活的宇宙描繪成一個無規則的、不連續的場域。相對于國外系統的印刷培訓體系,國內的印刷培訓似乎是沒有條理的散兵游勇,企業位于中心,或大或小的散點游走周圍,企業與散點之間,散點與散點之間,因為經常聯合組織培訓而織就了錯綜復雜的網狀連線。只是這些連線蛛絲般脆弱。如此,“混沌”的“無規則”特質就成了國內培訓市場的最佳形容詞。

各方力量織就印刷培訓亂世格局 

    在印刷培訓的亂世格局中,各方勢力都有出演。從政府、院校,到民間的協會、廠商、中介、個人……看清培訓市場的面貌,首先要試圖看清這些不同角色。 

    協會:幾乎所有的被訪協會都將培訓視為自己重要的工作范疇,又加上協會本來就不是一個盈利性機構,所以大多數由協會出面組織的培訓都并不以賺錢為惟一目的,公益性的成分也更重些。
“在組織培訓方面,協會有很多天然的優勢,”網印協會的宋育哲理事長如是說。以網印協會的培訓中心為例,各大廠商紛紛提供培訓用設備,幾位德高望重的老專家擔當教師,多是倚協會之重。
政府:上海新聞出版教育培訓中心的負責人顯然認為政府更適合擔當培訓組織者的角色,“供實習用的膠印設備價格昂貴,靠民間力量難以滿足,從這個角度說,政府似乎更有能力來做培訓”。 

    并不是每一個城市都能像上海這樣幸運,大多數地方政府,尤其是新聞出版管理部門雖然對當地的培訓市場也負有直接的管理和監督職能,但這些依托于政府的培訓內容多是行業資質認可方面的,也就是類似“平版印刷高級技術工人”的考前培訓。此類培訓往往更偏重于理論。 
       
     設備商:作為一項重要的增值服務,設備商從來沒有放棄過培訓這塊附屬的銷售陣地。從海德堡到方正電子,設備商幾乎充當起了印刷業中“家教”的角色。在某些印刷領域,設備商在培訓中的作用更加倍彰顯。2002年2月,艾利不干膠標簽印刷培訓學校在昆山艾利丹尼森涂布工廠內成立,旨在培養這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并推動前沿技術的發展。 

    同樣利用培訓來間接引導技術推廣的還有柔印。在業界尚對接受柔印技術有些遲疑時,杜邦、阿諾依油墨、 Esko等廠商不僅紛紛加大培訓力度,還經常聯手行事。設備商培訓的極大便利之處就在于實戰性強,但也有自身局限,其培訓范圍僅限于所售設備,很難綜合工藝、材料等相關要素。 

    專業培訓公司:不管是協會、政府還是設備商,培訓都不是他們的主要職能,培訓的“正規軍”,當屬大大小小的專業印刷培訓公司。 

    但現實無奈地表明,良莠不齊,整體實力弱小,是描述這個群體的關鍵詞。專業印刷培訓公司,現在還都處在脆弱的成長期。 

    業界也不乏一些活躍的個人,他們參與培訓市場的方式,或受邀四處講學,或成立正規公司自成一套培訓體系,建立自己的根據地。 

    其他:開設有印刷類課程的高校、各地新聞出版學校及職業學校,也有很多印刷培訓,但他們主要還是以日常的學歷教育為主,并不把主要力量放在培訓上。 

    印刷媒體也越來越多地在培訓舞臺上亮相,從報刊到網站,都躍躍欲試。豐富的作者資源,對新技術的職業敏感,都是媒體從事培訓事業的優勢。 

    其實,具有培訓行為的主體太多,一個印刷企業,有時候也會派出優秀員工去兄弟企業傳授經驗,很難說這不是“培訓”一族。

老板怕學了會跑 員工怕學了沒用 

    “團隊大餐”的培訓,挑戰員工在沒有任何指示的情況下,在2個小時內準備一個大型的晚餐。這項看上去“沒事找事”的培訓,加強了團隊之間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使魁北克更加適應越來越被壓縮的印刷周期。 

     回看中國的印刷企業,別說像“團隊大餐”這種“沒事找事”的培訓,就連基本的技能培訓,都成為壓縮成本時第一個被砍掉的項目,大多數印刷企業幾乎都沒有成系統的培訓計劃。沃爾瑪總裁李斯閣曾說過:沃爾瑪在中國擴張的速度取決于本土管理人才的培養速度。國內印刷企業顯然沒有把培訓放在這么高的位置上。 

     印刷企業的管理者對組織員工參加培訓的態度不盡相同。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想法是培訓會變成員工跳槽的砝碼,自己為他人做嫁衣。但也有一些印刷企業老板不會因噎廢食。“地區市場化程度不同,對培訓的態度也不同,在印刷業相對集中和發達的南方,已經形成了良性循環,我對我的員工進行培訓,他走了沒關系,我再招來的員工也已經被原來工作的地方培訓過了。”一些老板更有自信,他們堅信能用先進的制度和優越的環境留住培訓后的員工,他們認為,接受培訓對員工意味著公司傳遞出一個信息:表明你的重要性,公司想留住你并且繼續讓你發揮才能。 

    當納利、利豐雅高等每年都有自己的培訓計劃。這些培訓不一定由企業獨立完成,很多情況下都聯合了協會、設備商等企業外部力量。曾經有一個調查表明,美國效益好的印刷企業付給員工的薪金甚至還低于行業平均水平,但是他們在員工培訓上的投入卻往往是一般企業的幾倍。
換個角度,看看印刷企業員工,也并不是百分百愿意接受培訓或主動尋找培訓機會。這一方面是感于聽課所獲不大,另則不乏短視的想法,不愿花費培訓所用的時間和金錢。兩方的不積極,令印刷培訓的發展缺少了原始推動力。

教師、教材、設備 一個都不能少 

     理論與實踐脫節,是中國教育的一大詬病,這也同樣是印刷培訓的軟肋。培訓后感覺沒有提高,是印刷廠員工“厭學”的重要原因。“部分老師的課準備得不充分,與我們距離較遠,理論性的東西可以下發講義,我們自己可以去看”,一位參加了某項培訓的印刷企業員工總結,這也表達了眾多學員對培訓的大致看法。 

     學數學出身的李永強老師卻表達了講理論的必要性。“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水墨平衡,看上去簡單的4個字,但水要加多少,墨要加多少,機長基本都靠個人經驗來掌握,目前沒有定量的概念,有的學員就覺得水墨平衡說不清楚。大家偏重的多是經驗性的東西,而不愿在理論上下工夫。理論就像理工科學習高等數學,看似無用,但潛移默化指導你的行為。很多技術工人也因為不善于歸納和提煉,所以不容易提高。” 

    給一線的印刷機操作者講課,到底應該講什么?以上的兩種觀點其實并不矛盾。理論要講,但不能空講,要結合實踐;實踐要講,但不能到此為止,要升華為理論。

    這點為學的道理不管是做學生的還是當老師的都懂,關鍵是能“學”“用”并濟的老師并不多。目前培訓市場上受歡迎的“大腕”老師,其經歷都類似,有長期在印刷一線工作的資本,又有教學技巧,自然還有真心希望學員學有所成的師德。此類老師實屬“鳳毛麟角“,大多數老師更喜歡坐而論道,“課堂上講叼紙牙要怎么調整,可是真到了機臺,根本不知道叼紙牙在哪里”。究其根本,國內現在還缺乏印刷業教師的培養機制,也缺少專業的培訓機構來挖掘潛在的優秀教師。
 
    一位印刷企業培訓方面的負責人認為,“培訓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培訓是‘告訴你什么’,現在是要‘幫你解決什么’。企業往往期望通過培訓解決諸如員工的觀念、主管的管理方式等問題,要產生直接的效益”。 

    可能基于這樣的“實用主義”,企業對“請進來”的老師要求越來越高。要接受一線工人的現場答疑,有時候甚至會讓老師直接到機臺上幫助企業解決操作難題,講得好,干得也好,別人才信服。對全國各地“游教”的老師來說,培訓和咨詢,兩種工作已經合二為一了。 

    教材也成為印刷培訓業發展的障礙之一。“大家相互抄襲的痕跡很重”,教材做不到“與時俱進”,一些膠印培訓課程使用的教材里仍然還在講05、08機型。畢竟發一本現成的教材省事省錢。 

    “我講課用的是自己的講義。里面CP2000、CD102都有,印前講CTP”,李永強這樣回答關于教材的選擇問題。像他這樣能“自力更生”的老師畢竟還是少數。 

    設備是印刷培訓的發展瓶頸之一。既然要實踐,總得有可實踐的對象,去哪里找這些價值成百上千萬元的“道具”,對各路培訓組織者來說都是繞不過的難題。 

    “哪個廠會輕易讓你去機臺上實習呀。”王淮珠老師一語點破。這既有和工廠生產時間相沖突的問題,也與企業安全操作的諸多規定相違。

政府的缺位和失語 

    除了有證書頒發資格的培訓機構國家有資質認定的程序外,國內目前對印刷培訓沒有更多的管理,什么人、什么機構都可以組織培訓,出現魚龍混雜的情況就不足為奇了。似乎與印刷沾邊的任何組織或個人都可以掛出“培訓”的字號叫賣,讓印刷企業霧里看花。 

     目前中國已初步建立起初、中、高級技術等級考核和技師、高級技師考評制度,對勞動者實行職業技能鑒定,推行職業資格證書。不同的等級代表了不同的收入,這在國有印刷企業尤其明顯。工人對參加培訓考取一個資格證書是充滿積極性的,即便這種培訓并沒有太強的實用性。用一種標準去促進印刷培訓也許是政府此舉的本意,但現在看來,“形式大于內容,甚至可以說是沒什么用”,圈內人直言。并且,各種考前培訓已經成為一種政府增收的手段。 

    但是,也有一些城市在探索突破途徑。上海是印刷培訓工作做得較為成功的城市,這與上海市政府創造的培訓環境密不可分。為促進勞動就業,上海勞動保障局出資建立了上海市職業培訓指導中心印刷媒體實訓鑒定室,購進了培訓所用的設備,還為在媒體實訓鑒定室參加培訓的學員減免費用。 

    上海卓印印刷技術咨詢有限公司也是政府行為的受益者,他們的學員也可以在媒體實訓鑒定室里上課,因為政府的這個課堂是向社會開放的。 

    政府在培訓上的動作,也許不一定要出資,更重要的是要起到規范和維護市場秩序、制定游戲規則的作用。印刷培訓業的成長,政府只能提供條件,最主要的工作還是要靠行業自己的努力,“就算政府出資買了機器放在那里,沒有人組織學員去學習,政府也無能為力”。

混沌困局求解 

    專業培訓公司的缺席,使得國內印刷培訓市場的舞臺上少了一位最名正言順的主角。 

     當我們試圖找尋專門做印刷培訓的公司時,發現其數量要遠遠小于我們的想像。據一位培訓公司的總經理說,在全國這樣的公司加起來,也不過十幾家。我們姑且把這種說法看做是被訪者的個人理解,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分散在各地的培訓公司規模普遍很小,其中相當一部分只能做一些印前設計方面的培訓,或者坐在教室里講一些印刷報價之類的有限科目,在目前的培訓格局中,他們遠沒有形成氣候。最重要的是,培訓公司的經營狀況并不樂觀,改善師資等辦學條件、持續發展壯大的前景并不明朗,未來的日子里,最有可能描述他們生存狀態的詞語還是“勉力維持”。 

    是什么限制了印刷專業培訓公司的發展呢?答案零零總總:往大了說,國內培訓業的整體發展滯后,管理類的培訓相對成熟些,但技術類的培訓,很多行業做得并不深入;具體到印刷,又有自己的行業特色,種類繁多,一家培訓公司想滿足所有的需求幾乎是不可能的。與此同時,業內對培訓也缺乏正確的認識,趨利的本能讓企業對培訓期望太高,認定培訓效果應立竿見影,殊不知培訓是長期持續的投資。對印刷培訓公司來講,資金、設備、師資等方面的局限也限制了培訓市場的發展。 

    按照社會分工的經濟學原理來分析,專業的培訓公司應該是最終承擔起印刷業培訓工作的主要力量,由他們來挖掘、組織優秀教師,安排常規培訓和為企業量身定做的培訓。如果培訓市場完善的話,印刷企業就可以考慮將培訓“外包”,獲得最專業、最有效率的服務。現在的印刷企業雖然有很多都想外包培訓,但都苦于不知外包給誰。 

    我們在耐心等待專業培訓機構成長完善的同時,也注意到根據中國印刷業的實際情況,協會變成了  目前可以依托的培訓組織者之一。 

     重慶一家印刷企業一直想把膠印工和裝訂工全部培訓一遍,由于生產忙,一次只能派幾個學員外出參加培訓,輪訓完所有工人要十幾年,最后還是選擇由當地協會組織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在短暫的生產空隙去工廠上課。這樣安排不耽誤企業生產,花費不到外出培訓的十分之一,還能根據企業生產、技術、質量、原材料的實際情況,由企業自己的工程師穿插補講。 

    從需求上說,以基本技能為代表的淺層培訓可以由企業自主完成,深層的培訓多為一些操作時的訣竅、新工藝的應用,這些要由經年的操作經驗積累而來,老師難得一求。可以想見,人們最想通過培訓獲知的,恰恰是別人最不愿意吐露的。打破這種不平衡的,或者是為了推廣產品而扮演專家的設備商,或者是一個更超脫更有權威的組織者。相比其他組織者,協會更容易讓印刷企業產生信任感,在師資方面也更有號召力,很多可做老師的專家本身就在協會中兼職。 

    從別人的經驗中我們也能夠發現更多協會的影子。身為香港印刷業商會屬下子公司,印刷科技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已經成為香港印刷培訓業的重要力量,并得到了香港教育統籌局的支持,推出了多個由政府承擔部分學費的培訓項目。除了招收學員,該培訓機構還為印刷企業和印刷設備制造商量身定制課程,包括提供上門服務,富士施樂、利奧、萬里印刷等都是他們的服務對象。 
    
    借用國際力量加強國內印刷培訓也是思路之一,至少這條路可以解決高端的技術培訓需求。由印刷技術雜志社與歐盟合作舉辦的“歐盟援助中國印刷技術培訓”在幾年前名噪一時,大家競相接受來自海外的技術洗禮。如果說這還是不固定的階段性培訓的話,那么上海美滬印刷新技術有限公司等則扮演了持續從海外引智的角色。這個由NPES(全美印刷、出版與紙品加工技術供應商協會)和上海印刷新技術(集團)有限公司及上海印刷(集團)有限公司三方聯袂創造的“混血兒”,在其 1000多平方米的場地上裝備有八色輪轉膠印機、直接制版系統等。培訓教材有不少是從美國印刷技術基金會(GATF)引進的。 

     德國技術合作公司是一個隸屬于德國經濟合作發展部(BMZ)、并在全球范圍內服務于德國與伙伴國之間發展合作的機構。1998年初,它與安徽省出版總局合作了中德印刷培訓中心項目。雖然安徽中德以學歷教育為主,培訓非其主項,但BMZ和安徽中德的另外兩個合作伙伴—高寶和默克帶給中國印刷業的影響,絕不僅限于學歷教育。 

    分析美滬、中德這些機構的“洋”特色,外方直接教授學員的情況并不多,更常見的是由外方來教授培訓機構的老師,或者將老師送到主辦方的老家去進修,如安徽中德的專業課教師均分期分批到德國接受一年以上的專業培訓。 

    外方帶給國內培訓業的,除了先進的印刷技術,還有超前的培訓理念,美滬的工作人員介紹說,“美方不希望我們像應試教育一樣,要求中方每期培訓必須有實際操作”。安徽中德則接受了從德國移植過來的職業培訓雙軌制模式。 

    用更先進的教學辦法來代替老師的“口傳身授”,也是印刷業培訓可以嘗試的方法。如果說新興的衛星培訓等離印刷業還太遠的話,利用光盤的快餐式培訓,與模擬飛行器相似的印刷模擬軟件等,令我們看到了解決印刷培訓中操作設備難題的另一途徑。 
    
    希望印刷培訓業的發展,在速度和力度上都遠遠超過我們的預計和想像,組織力量和學習模式也遠不只如上例舉。畢竟像一位被訪者說的那樣:一個行業要想發展就一定要培訓,否則新的力量就不敢進入,老的力量也不能提升。
分享到: 下一篇:國內首條印刷壁紙的生產線落戶上海
  • 【我要印】印刷廠與需方印務對接,海量印刷訂單供您任意選擇。
  • 【cpp114】印刷機械、零配件供求信息對接,讓客戶方便找到您。
  • 【我的耗材】采購低于市場價5%-20%的印刷耗材,為您節省成本。
  • 【印東印西】全國領先的印刷品網上采購商城,讓印刷不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