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聞業 “ProPublica模式”探析
2011-06-22 09:15 來源:《中國記者》雜志 責編:江佳
- 摘要:
- 2011年4月18日,新聞組織ProPublica第二次獲得美國新聞業的至高榮譽“普利策獎”。其記者在ProPublica.org上發表的系列調查性報道榮獲“國內報道”獎項。事件的意義在于,成立于1917年的普利策獎,第一次頒給了未在印刷媒體上出現的新聞報道。
ProPublica的所有新聞作品都刊載在其網站上。只要遵循“署名-非商業使用-保持一致”的“創作共用協議”(Creative Commons)授權,任何個人或機構都可使用它們。這被ProPublica不無幽默地稱為“來偷我們的新聞”。“開源”是另一大特點。ProPublica將記者長期調查所得的大量數據整合為交互式的在線數據庫,向社會公開。各地媒體可以用它來開展本地新聞報道。此外,記者們主辦會議或發表文章,傳授與分享經驗,幫助地方新聞生產;技術團隊的博客上,分享如何自創軟件程序,進行數據采集和挖掘。
第四,善用新技術,追尋公眾廣泛參與的新模式。
首先,ProPublica以網站作為低成本高效率的自主傳播渠道。到2010年11月,ProPublica.org上平均每篇報道的獨立訪問者首次突破10萬,2010全年網站頁面瀏覽量為1270萬,每天有超過4萬人通過電子郵件訂閱其網站內容。
其次,如前文所提,他們將調查所得的復雜數據、圖表,轉換為直觀、可互動的數據庫,幫助公眾更好理解,也幫助其他媒體同行的進一步調查。
除此之外,ProPublica專門雇用了一名記者負責更新博客,記者們每周都在播客中談論最新的調查進展。它在各種社會化媒體上也很活躍,在Twitter和Facebook上的“粉絲”數量分別超過31000名和16000名(截至2011年5月)。與OhMyNews.com這類由分布在各地的無數“公民記者”直接供稿的新聞網站所不同的是,ProPublica的方法是邀請6300多人加入報道網絡,幫助記者核查事件,提供新聞線索。
“ProPublica模式”的意義
眾所周知,美國報業早已陷入危機。風雨飄搖之下,高成本且曠日持久的調查性報道越發顯得“奢侈”。娛樂化、碎片化的內容充斥在各種媒體。“小報化”(tabloidization)的趨勢令學者憂患,擔心它對社會共識、社群凝聚力、民主決策等造成負面影響。在這種情勢下,ProPublica的成功自然激起了新聞界人士的美好想象。
那么,ProPublica能否繼續?主要資助人桑德勒夫婦承諾連續十年提供資金,只要保持報道高質量,沒有管理和人事上的大問題,延續下去大有可能。
ProPublica模式能否復制?這取決于有沒有穩定而不求回報的資助來源,還取決于報道質量是否過關。ProPublica模式知易行難,皆因并無經濟利益驅動,是最“理想主義”的路數,取決于人心對真實和公正的追求。
而ProPublic模式如能復制或推廣,恰證明了在信息爆炸與碎片化的新媒體時代,受眾仍需要被整理編織過的深度信息,新聞業的有識之士仍在追求他們的理想。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產能削減出口增加 美國新聞紙價格穩定
成本增加需求減少 美國新聞紙市場疲軟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停止發行印刷版
三大因素致美國新聞印刷用紙減少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