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造紙技術何以生存至今
2014-08-27 09:23 來源:東方早報 責編:徐赳赳
- 摘要:
- 手工造紙是中國的偉大發明,有約2000年的歷史,紙的發明對人們文化的傳承、社會的進步等具有巨大的作用。
【CPP114】訊:中國造紙的原料從麻、皮發展到以竹為主,及于書寫、印刷、包裝、衛生、祭祀等各個領域。進入近代以后,隨著以木材為原料的機制洋紙的輸入,手工紙的使用范圍日漸縮小,現在已基本退出了日常書寫、印刷等領域,手工紙的產地、產量也在迅速減少,但即使如此,中國手工紙的產地分布之廣、產量品種之多,仍是其他國家所無法比擬的。
手工造紙是中國的偉大發明,有約2000年的歷史,紙的發明對人們文化的傳承、社會的進步等具有巨大的作用。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造紙的原料從麻、皮發展到以竹為主,使用范圍不斷擴大,及于書寫、印刷、包裝、衛生、祭祀等各個領域,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進入近代以后,隨著以木材為原料的機制洋紙的輸入,手工紙的使用范圍日漸縮小,現在已基本退出了日常書寫、印刷等領域,手工紙的產地、產量也在迅速減少,但即使如此,中國手工紙的產地分布之廣、產量品種之多,仍是其他國家所無法比擬的。
中國傳統造紙技術的現狀
中國手工紙的產地主要分布于南方各省,尤其是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四川、云南等省,而北方地區,僅有河北遷安、陜西長安、山西定襄、山東曲阜、新疆和田等少數地區尚存手工紙的生產。中國手工紙的原料,現在主要有楮皮、桑皮、青檀皮、竹、稻草等,而麻紙、藤紙等則已絕跡。手工紙的種類,以用途分,可分為書畫紙、文化用紙(書寫、印刷)、迷信用紙、衛生紙等。其中,手工文化用紙及衛生紙市場已經不斷萎縮,幾乎完全被機制紙所取代,只有在某些特殊領域,例如古籍復制印刷中,需要少量的手工紙。在中國書畫領域,則仍以使用手工紙為主,故書畫紙仍有相當大的市場,是中國高檔手工紙賴以生存的主要領域。中國人在祭祖、掃墓時,有焚燒紙錢、紙元寶等習慣,至今仍要消耗大量手工紙,雖然已有部分地區生產機制迷信用紙,但大量的仍是手工制造,這也是當今不少手工造紙仍能生存下來的原因。
新中國成立以后手工紙的產量一直比較穩定,維持在20余萬噸,有些年份還有所增加,但由于紙及紙板的總產量迅速增加,手工紙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近年來,下降到占紙及紙板總產量的1%以下。1980年代以后,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過程中,各地私營個體廠家數量增加,1993年,輕工業部改制為輕工總會,對手工紙的管理逐漸放開,手工紙的產量更是缺乏統計,但估計仍是一個巨大的數字。
中國在漫長的造紙歷史中,各地發展出了形式多樣的造紙技術,除使用麻、楮、桑、竹等多種造紙原料以外,原料的處理與成紙技術也多種多樣。
以打漿技術為例,有使用人工捶打、水碓、臥式水輪碾,以及畜力碾等。而成紙技術又可大分為澆紙法與抄紙法。抄紙槽可分為地上式和北方常見的地坑式。抄紙簾又有固定式和活動式(即床架式),活動式紙簾有手端簾和吊簾。即便是民國時期開始出現的吊簾也是形式多樣。
造紙技術的多樣性,是我國悠久造紙歷史的見證,也反映了造紙術在各地的普及發展。這在世界各國中是獨一無二的。對于造紙技術多樣性的保護與研究,一方面有助于理清造紙技術發展的脈絡,也可以了解各地技術傳播的源流。同時,不少獨特的傳統技術,如人尿、米湯發酵技術、天然漂白技術等還可以為今后造紙技術的發展提供啟示。
近年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造紙技藝逐步受到保護與重視,在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入選的手工紙技藝就有6項。2007年6月,文化部又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其中手工造紙傳承人有6名,2009年,宣紙還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更多的造紙技藝,被列入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信今后還會有更多的傳統造紙技藝被列入名錄,受到保護。
手工造紙是中國的偉大發明,有約2000年的歷史,紙的發明對人們文化的傳承、社會的進步等具有巨大的作用。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造紙的原料從麻、皮發展到以竹為主,使用范圍不斷擴大,及于書寫、印刷、包裝、衛生、祭祀等各個領域,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進入近代以后,隨著以木材為原料的機制洋紙的輸入,手工紙的使用范圍日漸縮小,現在已基本退出了日常書寫、印刷等領域,手工紙的產地、產量也在迅速減少,但即使如此,中國手工紙的產地分布之廣、產量品種之多,仍是其他國家所無法比擬的。
中國傳統造紙技術的現狀
中國手工紙的產地主要分布于南方各省,尤其是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四川、云南等省,而北方地區,僅有河北遷安、陜西長安、山西定襄、山東曲阜、新疆和田等少數地區尚存手工紙的生產。中國手工紙的原料,現在主要有楮皮、桑皮、青檀皮、竹、稻草等,而麻紙、藤紙等則已絕跡。手工紙的種類,以用途分,可分為書畫紙、文化用紙(書寫、印刷)、迷信用紙、衛生紙等。其中,手工文化用紙及衛生紙市場已經不斷萎縮,幾乎完全被機制紙所取代,只有在某些特殊領域,例如古籍復制印刷中,需要少量的手工紙。在中國書畫領域,則仍以使用手工紙為主,故書畫紙仍有相當大的市場,是中國高檔手工紙賴以生存的主要領域。中國人在祭祖、掃墓時,有焚燒紙錢、紙元寶等習慣,至今仍要消耗大量手工紙,雖然已有部分地區生產機制迷信用紙,但大量的仍是手工制造,這也是當今不少手工造紙仍能生存下來的原因。
新中國成立以后手工紙的產量一直比較穩定,維持在20余萬噸,有些年份還有所增加,但由于紙及紙板的總產量迅速增加,手工紙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近年來,下降到占紙及紙板總產量的1%以下。1980年代以后,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過程中,各地私營個體廠家數量增加,1993年,輕工業部改制為輕工總會,對手工紙的管理逐漸放開,手工紙的產量更是缺乏統計,但估計仍是一個巨大的數字。
中國在漫長的造紙歷史中,各地發展出了形式多樣的造紙技術,除使用麻、楮、桑、竹等多種造紙原料以外,原料的處理與成紙技術也多種多樣。
以打漿技術為例,有使用人工捶打、水碓、臥式水輪碾,以及畜力碾等。而成紙技術又可大分為澆紙法與抄紙法。抄紙槽可分為地上式和北方常見的地坑式。抄紙簾又有固定式和活動式(即床架式),活動式紙簾有手端簾和吊簾。即便是民國時期開始出現的吊簾也是形式多樣。
造紙技術的多樣性,是我國悠久造紙歷史的見證,也反映了造紙術在各地的普及發展。這在世界各國中是獨一無二的。對于造紙技術多樣性的保護與研究,一方面有助于理清造紙技術發展的脈絡,也可以了解各地技術傳播的源流。同時,不少獨特的傳統技術,如人尿、米湯發酵技術、天然漂白技術等還可以為今后造紙技術的發展提供啟示。
近年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造紙技藝逐步受到保護與重視,在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入選的手工紙技藝就有6項。2007年6月,文化部又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其中手工造紙傳承人有6名,2009年,宣紙還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更多的造紙技藝,被列入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信今后還會有更多的傳統造紙技藝被列入名錄,受到保護。
- 相關新聞:
- ·文字、紙張促進了人類文明 印刷術推進科學發展 2014.08.01
- ·古城墻秦直道造紙術 不可不知的陜西歷史之"最" 2014.07.28
- ·富陽舉辦紙文化藝術周 重現千年造紙技術 2014.06.16
- ·紙間印刷:西和麻紙民間手工造紙延續千年古韻 2014.05.26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