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勇:印刷術的源頭來自印度,產生在中國
2014-12-24 09:08 來源:澎湃新聞網(上海) 責編:周艷平
- 摘要:
- 要說中國古代科學技術之進步,提起“四大發明”總是令國人為之驕傲。近日,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在其微博中指出中學歷史教材中關于“四大發明”及“活字印刷術”的論述有悖于歷史事實:1、印刷術是“四大發明”之一,而非活字印刷術。2、歷史事實證明活字印刷術在中國古代印刷業應用有限,要說其“既經濟又便捷”不準確,更遑論其是中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學技術成就。
由于孤立、片面地看待這些似是而非的要素,同時還有很多中國國內的研究者,是為了確保中國人對印刷術的發明權而做研究,在研究之前,答案已經確定,中國使用印刷術的時間非早于其他地區不可,于是就把印刷術發明的時間,越提越早,從唐初、到隋,到南北朝,到三國東漢,甚至干脆一直上溯到了西漢。這些說法,沒有一項令人信服的證據。
決定印刷術產生一項最關鍵的因素,是佛教密宗信仰者制作梵文陀羅尼經咒的需要(如同明清時期制作陀羅尼經被還是需要梵文一樣,信仰者篤信梵文經咒更有法力),而佛教密宗在中國的全面興盛是唐開元年間以后的事情,所以,印刷術的產生時間,不得早于唐開元年間。——這就是印刷術產生的社會原因,基于對這一社會原因的認識,我們也就能夠很好地把握其產生時間。目前具有確切考古學依據的印刷品實物,也正與這樣的推論吻合,或者說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1974年在西安郊區出土了為現在最早的印刷品實物梵文《陀羅尼經咒》。
從總體情況上看,中國古代的活字印刷,應用范圍和印制書籍的種類,都非常有限。限制活字印刷發展的因素,有漢字本身的特點、活字制作的方法(現代鉛活字是用鑄字機批量制作的)、對排版工人的文化要求、中國廉價勞動力的大量存在等很多方面。
就中原地區漢文印刷的實際情況而言,中國傳統的活字印刷,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畢昇最初嘗試使用這一技術,到元代王楨改革活字印刷技術之前。這一時期的活字技術,按照《夢溪筆談》所記錄的畢昇創制的方法,實用性很低。主要原因是畢昇從一開始,就比較成功地解決了活字排版不平的問題,即采用下鋪敷料的辦法來調整每個活字的高度,使之平整如砥。但這種方法,卻使活字技術完全失去了它本來所要追求的一項目標——即提高制版的效率。畢昇創制活字印刷的要因,可以進一步分析,但他的設計有嚴重技術缺陷,這一點,只要對沈括記述的方法稍加思索,就不難看出。古人也不笨,要是真的像沈括期望的既經濟、又便捷,焉有不用之理?人們不用它,只能是因為它不好用。所以,在這個階段,只有個別好事者,嘗試印制個別書籍。
第二階段,元代王楨改革活字制作技術,不僅是改制木活字,更重要的是,王楨在把字釘加高以便于操作的同時,放棄了下鋪敷料的墊板方法,而是改用小竹木片適當調整高低差別特別大的字釘,對小幅度的高低出入,則不再調整,這實際上是放棄了版面平整度與雕版印刷看齊的要求。這樣做的結果,是大幅度提高了排版和印制效率。中國古代的活字印刷,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才具備了大規模商業應用的可能。
第三個階段,是從明代弘治年間前后開始的。弘治年間開始的活字印刷,也就通常所說的“銅活字”印刷博興的時期。我認為在明代,沒有一種能夠確切證明的“銅活字”印書。過去所說的“銅活字”,大多應該是“錫活字”。這一時期的活字印刷,其進步意義關鍵不在其材質是銅是錫,而是其字型,伴隨著明正德、嘉靖年間以迄萬歷年間兩個波次的印刷技術革命,活字與雕版相互刺激競爭,使得整個印刷業的字體,實現了從“毛筆字”到“刀筆字”的革命性變化,即形成了一種專門用于雕刻印刷品的字型,這也就是今天所說印刷字體中的“宋體字”(日本稱為“明體字”,更準確)。
- 相關新聞:
- ·蔣建國:中華印刷文化需大力弘揚 2014.12.19
- ·重尋匠人精神:手工印刷講述 紙張背后的故事 2014.12.19
- ·客家古鎮四堡雕版印刷:前世之寶 后世寶之 2014.12.18
- ·瓷器玉雕印刷術 古人智慧了不起 2014.12.17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