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淡出閩東史冊的身影
2015-08-24 10:26 來源:寧德晚報 責編:周艷平
- 摘要:
- 在電腦文本輸入、激光照排、一體化印刷等新技術快捷地復制海量文字的這個時代,人們坐在屏幕前嫻熟地敲擊著鍵盤,將漢字迅速地顯現、組合。在人們的記憶中,那些鉛字印刷都已經顯得有些模糊了,而在一些偏僻的鄉村,仍有人使用木材、刻刀、棕刷、油墨這些古老而簡易的工具,延續著印制書籍的原始魅力——
雕版刻字易掌握
與活字印刷并進
雕版印刷的“雕版”在我國古代有各種各樣的叫法,最為常見的有“鏤版”、“刻版”、“刊版”、“墨版”、“槧版”、“梓版”等。其中“槧”是延用了古代片牘的名稱;而“梓”則是因為梓木是雕版印刷中的重要材料而得名。雕版印刷有時也稱“付槧”、“付梓”或“梓行”、“刊行”等。在“版”字方面,在古代的出版、印刷的文獻中,往往是“版”、“板”通用,而較多的則是運用“板”字。到了清代,在出版、印刷的著作中,才普遍使用“版”字。
到了北宋慶歷年間(1041年~1048年),我國的畢昇發明了泥活字印刷版,將印刷工藝改進并幾乎一直保持到電腦排版之前,延續了近兩千年的時光跨度。然而頗有些研究價值的是,此后雕版印刷工藝并沒有直接退出歷史舞臺,而是與活字印刷并駕齊驅,甚至在鉛活字版不再領銜印刷行業之后,其仍在一些地方頑強地存在著,這不能不令人對這種特有的現象感到驚奇。
考古學家們在明清史料中發現,活字印刷術并非我們后人所想像的那樣優越于雕版印刷。坊間本與私刻本對于雕版的偏好,與其說是制度原因,還不如說是明清時代的人們,通過理性的成本比較后而做出的選擇。一是因為漢字本身的巨大數量與排序的復雜,使得雕版印刷的成本與對從業人員素質的要求,要遠遠低于活字印刷。對一個傳統的雕版刻手而言,識字不識字都不影響他的雕版活計,因為漢字的圖形文字使得工匠們可以將刻字與識字的兩個過程分離開來,所以培訓一個刻手的成本并不高。他們一般是家傳數代,累世為業。而一旦變雕版為活字,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就會有個變化,這時所需要的不僅是一個刻字的工匠,而且還是一個識字、懂得排校的工匠,培訓成本會高于一個雕版刻手。
- 相關新聞:
- ·連城縣四堡鄉 雕版印刷基地 2015.08.21
- ·陳義時:定格揚州雕版印刷史冊 2015.08.13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